如題
熱心網友
殲-6 殲-6殲擊機,原型為蘇聯米格-19殲擊機,是第二代戰斗機,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目前在我國還有兩三千架在服役。殲-6多次擊敗比自身強大的敵方戰斗機,不管具體情況如何,還是值得我們銘記的。殲-6機采用頭部進氣,后掠翼,正常式布局,具有尺寸少、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等特點,適用于近距空戰格斗,除裝備中國的空軍和海軍外,還向國外出口。大批生產的殲-6和殲-6甲等始終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戰機,長期活躍于國土防空作戰。殲-6火力強大,使用三門30-1型30mm機關炮,初速780米/秒,射速850發/分,三炮齊發,威力無比。殲-6最早由沈陽飛機廠(現沈飛集團)研制,該廠自1953年開始參照前蘇聯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殲擊機研制的。工廠稱其為“東風102”,于1959年9月23日首飛成功,試飛員是吳克明。后因首批飛機出現質量問題,又于1961年重新仿制米格-19埃斯型飛機。新機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隊,并被正式命名為殲-6。殲-6裝兩臺圖曼斯基RD-9BF-811(РД-9Б系列)型九級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該發動機在中國由沈陽黎明機械公司于1958年開始仿制,名稱渦噴-6(WP-6),加力推力3200~3650千克,正常推力2500~2900千克,采用電氣機械液壓聯合控制。從1962年開始,成都發動機公司也試制該發動機,同年9月制成。渦噴6甲系黎明發動機制造公司為滿足強-5飛機的需要改型研制的,從1964年到1983年經過四個批次的改進,性能有較大提高。六十年代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殲-6。印巴戰爭中殲-6共擊落一架米格-21,八架蘇-7和三架英制“獵人”戰斗機,自己損失三架。當時在巴的美國顧問認為殲-6技術水平相當高,爬升率比印度的米格-21和巴基斯坦當時擁有的美制F-104都快,低空纏斗性能好過當時亞州除F-86外的所有戰機,在加掛兩枚美制AIM-9P/L“響尾蛇”空空導彈后,威力更強。1980年,中國援助巴基斯坦建設了殲-6大修廠,可檢修殲-6機身和大多數零部件。同時該廠還設計了1140升的機腹保形油箱,該油箱后來還被中國空軍采用。目前巴方正用殲-7PG替代殲-6,僅保留兩個中隊作為后備用途。到2002年3月,隨著殲-7PG投入現役,目前巴基斯坦的殲-6已經全部退役。殲-6主要改型包括:殲-6甲全天候戰斗機,即米格-19P,頭部機炮取消,可帶兩枚PL-1空空導彈,空速管在右翼尖。進氣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裝了RP-1測距雷達(搜索距離2千米),54年7月首飛,55年開始大量生產。甲型是由沈陽飛機廠和南昌飛機廠于1958年開始,同時仿照米格-19波型研制的。后因質量問題,于1974年移交貴州飛機廠重新研制,并在1975年12月首飛。發動機采用2臺渦噴-6發動機,單臺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 殲-6I型,于1966年研制成功,為高空截擊型,提高了升限,三航炮,進氣口有鋁制整流錐。換裝了推力更大的渦噴6甲發動機,增大了機翼和襟翼的面積,減少了不必要的設備和結構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只保留了機頭右下方的1門。由沈陽飛機廠研制。殲-6Ⅱ型,1969年3月25日首飛,用于高空高速攔截,實用升限17500米。機炮配置改為兩門機身炮,進氣道中央有可調整流錐,機頭有8個輔助進氣門。進一步擴大機翼面積,減輕了結構重量。發動機采用2臺渦噴-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時。在這幅圖片里空速管向上折起,這是殲-6的一大特點。殲-6Ⅲ型,1969年8月5日首飛,高空高機動型,三門30mm航炮,進氣道同殲-6Ⅱ,減速傘艙移到垂尾底部。換裝渦噴6-甲發動機,使全機推重比提高到0。988。增設兩級可調進氣調節錐。減小了翼展,延長翼弦,增加翼面積,使翼載減小到6千克/平方米。殲教-6,由沈陽飛機廠研制,于66年開始研制,1970年11月6日首飛。殲教-6前機身加長375毫米,為后座艙提供了空間。為改善后座的前方視界,風擋、座艙蓋比殲-6加高80毫米,前座椅頭靠降低40毫米,后座椅提高70毫米。風擋換成34毫米無機鋼化膠合防彈玻璃。殲教-6仍使用渦噴-6發動機。只保留機頭右下方一門30mm機炮,翼下兩個掛梁可掛火箭發射器。著陸傘艙移到垂尾根部,避免放傘時受到噴氣沖刷。后機身下加裝雙腹鰭,以保證方向安定性。機上增加機組通話設備、全羅盤、信標機、無線電高度表,機頭右上方加裝3型照相槍。其他改型還包括殲-6Ⅲ改,74年研制,是Ⅲ型的改進型,翼尖加2枚導彈,解決了存在的一些技術問題。殲-6IV型,是1970年改裝的夜間截擊型,只有兩門機翼炮,薄進氣道唇口,進氣道得到擴大,加長了機身,并在機頭安裝國產雷達。進氣道唇口變薄以擴大截面積。采用加大的殲-6Ⅲ型機翼,兩門翼根30mm航炮。其他與殲-6Ⅲ相同。殲-6乙是南昌飛機廠以米格-19波埃姆型為原型,仿制而成的全天候導彈截擊機。它在機翼上安裝了4個固定導彈發射架,可攜帶4枚PL-1空空導彈。翼根保留了2門航炮。減速傘艙移至垂尾根部。殲-6服役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機種,但在60年代中期后軍用航空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美國高技術的航空器在這段時間不斷侵擾我國,殲-6的不足也逐步凸現。首先是其高空攔截能力弱,難以有效的對付美國高空偵察機,如U-2和“火蜂”無人偵察機,僅能借助高空躍升這種危險而效率不高的辦法抗擊;其次速度慢,殲-6曾經具有不錯的速度優勢,但當美軍普遍裝備兩倍音速戰斗機之后,殲-6的速度顯得跟不上,盡管曾經擊落過高速的F-104等戰斗機,不足以彌補其劣勢;由于當時我國電子技術上不去,火控雷達、導彈研制進展緩慢,殲-6長期依賴機炮進行作戰,射程、威力均難以滿足需求。最后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當時國內長期的政治斗爭嚴重影響了殲-6的研制、改進工作,甚至長時間殲-6為致命的質量問題所困擾,成批的“東風102”(59式,原型的代號)報廢在沈飛廠房,最終觸動了周總理等高層才得以解決。幸甚相關部門領導在中蘇交惡前大力引進了米格-21的設計圖紙及樣機,后自行仿制出了殲-7。它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我軍的戰斗力,目前裝備數量高達3000架的殲-6已逐步退出現役。殲-6甲主要性能指標:機高:3。854米翼展:9。00米翼面積:25平方米 全重:8644千克機長:13。025米 最大速度:1255千米/小時(14000米高度)開加力由5千米爬到一萬米需1。85分鐘,爬到一萬五千米需3。8分鐘實用升限:開加力時17600米,開加力且帶兩油箱16000米最大航程:1520千米 2318千米(帶兩個760升副油箱) 續航時間:1小時43分 2小時38分(帶副油箱) 限制過載:8G 。
熱心網友
殲-6殲擊機,原型為蘇聯米格-19殲擊機,是第二代戰斗機,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目前在我國還有兩三千架在服役。殲-6多次擊敗比自身強大的敵方戰斗機,不管具體情況如何,還是值得我們銘記的。殲-6機采用頭部進氣,后掠翼,正常式布局,具有尺寸少、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等特點,適用于近距空戰格斗,除裝備中國的空軍和海軍外,還向國外出口。大批生產的殲-6和殲-6甲等始終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戰機,長期活躍于國土防空作戰。殲-6火力強大,使用三門30-1型30mm機關炮,初速780米/秒,射速850發/分,三炮齊發,威力無比。殲-6最早由沈陽飛機廠(現沈飛集團)研制,該廠自1953年開始參照前蘇聯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殲擊機研制的。工廠稱其為“東風102”,于1959年9月23日首飛成功,試飛員是吳克明。后因首批飛機出現質量問題,又于1961年重新仿制米格-19埃斯型飛機。新機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隊,并被正式命名為殲-6。殲-6裝兩臺圖曼斯基RD-9BF-811(РД-9Б系列)型九級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該發動機在中國由沈陽黎明機械公司于1958年開始仿制,名稱渦噴-6(WP-6),加力推力3200~3650千克,正常推力2500~2900千克,采用電氣機械液壓聯合控制。從1962年開始,成都發動機公司也試制該發動機,同年9月制成。渦噴6甲系黎明發動機制造公司為滿足強-5飛機的需要改型研制的,從1964年到1983年經過四個批次的改進,性能有較大提高。六十年代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殲-6。印巴戰爭中殲-6共擊落一架米格-21,八架蘇-7和三架英制“獵人”戰斗機,自己損失三架。當時在巴的美國顧問認為殲-6技術水平相當高,爬升率比印度的米格-21和巴基斯坦當時擁有的美制F-104都快,低空纏斗性能好過當時亞州除F-86外的所有戰機,在加掛兩枚美制AIM-9P/L“響尾蛇”空空導彈后,威力更強。1980年,中國援助巴基斯坦建設了殲-6大修廠,可檢修殲-6機身和大多數零部件。同時該廠還設計了1140升的機腹保形油箱,該油箱后來還被中國空軍采用。目前巴方正用殲-7PG替代殲-6,僅保留兩個中隊作為后備用途。到2002年3月,隨著殲-7PG投入現役,目前巴基斯坦的殲-6已經全部退役。殲-6主要改型包括:殲-6甲全天候戰斗機,即米格-19P,頭部機炮取消,可帶兩枚PL-1空空導彈,空速管在右翼尖。進氣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裝了RP-1測距雷達(搜索距離2千米),54年7月首飛,55年開始大量生產。甲型是由沈陽飛機廠和南昌飛機廠于1958年開始,同時仿照米格-19波型研制的。后因質量問題,于1974年移交貴州飛機廠重新研制,并在1975年12月首飛。發動機采用2臺渦噴-6發動機,單臺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 殲-6I型,于1966年研制成功,為高空截擊型,提高了升限,三航炮,進氣口有鋁制整流錐。換裝了推力更大的渦噴6甲發動機,增大了機翼和襟翼的面積,減少了不必要的設備和結構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只保留了機頭右下方的1門。由沈陽飛機廠研制。殲-6Ⅱ型,1969年3月25日首飛,用于高空高速攔截,實用升限17500米。機炮配置改為兩門機身炮,進氣道中央有可調整流錐,機頭有8個輔助進氣門。進一步擴大機翼面積,減輕了結構重量。發動機采用2臺渦噴-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時。在這幅圖片里空速管向上折起,這是殲-6的一大特點。殲-6Ⅲ型,1969年8月5日首飛,高空高機動型,三門30mm航炮,進氣道同殲-6Ⅱ,減速傘艙移到垂尾底部。換裝渦噴6-甲發動機,使全機推重比提高到0。988。增設兩級可調進氣調節錐。減小了翼展,延長翼弦,增加翼面積,使翼載減小到6千克/平方米。殲教-6,由沈陽飛機廠研制,于66年開始研制,1970年11月6日首飛。殲教-6前機身加長375毫米,為后座艙提供了空間。為改善后座的前方視界,風擋、座艙蓋比殲-6加高80毫米,前座椅頭靠降低40毫米,后座椅提高70毫米。風擋換成34毫米無機鋼化膠合防彈玻璃。殲教-6仍使用渦噴-6發動機。只保留機頭右下方一門30mm機炮,翼下兩個掛梁可掛火箭發射器。著陸傘艙移到垂尾根部,避免放傘時受到噴氣沖刷。后機身下加裝雙腹鰭,以保證方向安定性。機上增加機組通話設備、全羅盤、信標機、無線電高度表,機頭右上方加裝3型照相槍。其他改型還包括殲-6Ⅲ改,74年研制,是Ⅲ型的改進型,翼尖加2枚導彈,解決了存在的一些技術問題。殲-6IV型,是1970年改裝的夜間截擊型,只有兩門機翼炮,薄進氣道唇口,進氣道得到擴大,加長了機身,并在機頭安裝國產雷達。進氣道唇口變薄以擴大截面積。采用加大的殲-6Ⅲ型機翼,兩門翼根30mm航炮。其他與殲-6Ⅲ相同。殲-6乙是南昌飛機廠以米格-19波埃姆型為原型,仿制而成的全天候導彈截擊機。它在機翼上安裝了4個固定導彈發射架,可攜帶4枚PL-1空空導彈。翼根保留了2門航炮。減速傘艙移至垂尾根部。殲-6服役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機種,但在60年代中期后軍用航空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美國高技術的航空器在這段時間不斷侵擾我國,殲-6的不足也逐步凸現。首先是其高空攔截能力弱,難以有效的對付美國高空偵察機,如U-2和“火蜂”無人偵察機,僅能借助高空躍升這種危險而效率不高的辦法抗擊;其次速度慢,殲-6曾經具有不錯的速度優勢,但當美軍普遍裝備兩倍音速戰斗機之后,殲-6的速度顯得跟不上,盡管曾經擊落過高速的F-104等戰斗機,不足以彌補其劣勢;由于當時我國電子技術上不去,火控雷達、導彈研制進展緩慢,殲-6長期依賴機炮進行作戰,射程、威力均難以滿足需求。最后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當時國內長期的政治斗爭嚴重影響了殲-6的研制、改進工作,甚至長時間殲-6為致命的質量問題所困擾,成批的“東風102”(59式,原型的代號)報廢在沈飛廠房,最終觸動了周總理等高層才得以解決。幸甚相關部門領導在中蘇交惡前大力引進了米格-21的設計圖紙及樣機,后自行仿制出了殲-7。它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我軍的戰斗力,目前裝備數量高達3000架的殲-6已逐步退出現役。殲-6甲主要性能指標:機高:3。854米翼展:9。00米翼面積:25平方米 全重:8644千克機長:13。025米 最大速度:1255千米/小時(14000米高度)開加力由5千米爬到一萬米需1。85分鐘,爬到一萬五千米需3。8分鐘實用升限:開加力時17600米,開加力且帶兩油箱16000米最大航程:1520千米 2318千米(帶兩個760升副油箱) 續航時間:1小時43分 2小時38分(帶副油箱) 限制過載:8G 。
熱心網友
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Mig19的中國版本,強5由它改進而來。
熱心網友
殲-6殲擊機,原型為蘇聯米格-19殲擊機,是第二代戰斗機,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殲-6多次擊敗比自身強大的敵方戰斗機,不管戰斗的具體情況如何,這些戰績是值得我們銘記的。在蘇聯,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實際上很多飛行員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飛米格-21的。但在中國大陸,大批生產的殲-6和殲-6甲等始終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戰機,長期活躍于國土防空作戰,目前還裝備有一定數量,主要用于訓練。 殲-6最早由沈陽飛機廠(現沈飛集團)研制,該廠自1953年開始參照前蘇聯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殲擊機研制的。工廠稱其為“東風102”,于1959年9月23日首飛成功,試飛員是吳克明。9月30日,正式宣布首飛成功。 這就是殲-6晝間型的原型機。后因首批飛機出現質量問題,于1961年重新仿制米格-19埃斯型飛機。新機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隊,并被正式命名為殲-6。 殲-6在當時來說飛行速度快,相應結構上使用了后掠55度(1/4弦線)大后掠角全金屬中單翼,1/4弦線后掠角達55°。這一后掠角接近大后掠翼的實用極限。采用高速對稱翼型,順氣流方向翼根處相對厚度8。73%,翼尖處8%。機翼上有翼刀,下表面有擾流片,與副翼聯動。圓截面形機身為半硬殼式結構,頭部進氣,尾部轉變為橢圓型。全動水平尾翼后掠角同樣為55°,相對厚度7%。垂直尾翼后掠角56°,順氣流翼型的相對厚度8%。 起落架是液壓收放前三點式,主起落架上裝有雙面剎車的KT-37機輪,其尺寸為660×200B,輪胎壓力為10。79×105帕(11千克/厘米2);前起落架上裝有雙面剎車的KT-38機輪,尺寸為500×180A,輪胎壓力為6。86×105帕(7千克/厘米2)。座艙密封,裝有零高度火箭彈射座椅,可保證地面滑跑零高度安全彈射。采用兩套液壓系統,可進行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操縱加力燃燒室可調噴口、水平尾翼和副翼的動作。冷氣系統則控制機輪的正常和應急剎車,應急放起落架和襟翼、拋放減速傘、拋放座艙艙蓋、裝彈、噴射防冰液等。電源系統由直流電源、交流電源和蓄電池組成。無線電設備有通信電臺、雷達測距器、無線電高度表、陀螺磁羅盤、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等,儀表設備包括駕駛領航儀表、發動機儀表以及飛機附件儀表等。 火力強大,使用三門30-1型30mm機關炮,初速780米/秒,射速850發/分,三炮齊發,威力無比。當然,隨著加特林機炮等更高技術的高射速航炮的出現,30-1型機炮射速過慢、精度不足的缺點暴露無遺,據國內科研單位計算三門30-1的實戰效能仍不如一門M61 20mm加特林機炮。使用彈藥包括航30-1殺爆燃曳光彈和航30-1穿燃彈。 殲-6裝兩臺仿制的蘇聯圖曼斯基RD-9BF-811型九級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該發動機在中國由沈陽黎明機械廠仿制,名稱渦噴-6(WP-6)。殲-6主要改型包括:殲-6甲全天候戰斗機,即米格-19P,頭部機炮取消,可帶兩枚霹靂-1空空導彈,空速管在右翼尖。進氣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裝了RP-1測距雷達(搜索距離2千米),54年7月首飛,55年開始大量生產。甲型是由沈陽飛機廠和南昌飛機廠于1958年開始,同時仿照米格-19波型研制的。后因質量問題,于1974年移交貴州飛機廠重新研制,并在1975年12月首飛。發動機采用2臺渦噴-6發動機,單臺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 殲-6I于1966年研制成功,為高空截擊型,提高了升限,三航炮,進氣口有鋁制整流錐。換裝了推力更大的渦噴6甲發動機,增大了機翼和襟翼的面積,減少了不必要的設備和結構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只保留了機頭右下方的1門。由沈陽飛機廠研制。殲-6Ⅱ型1969年3月25日首飛,用于高空高速攔截,實用升限17500米。機炮配置改為兩門機身炮,進氣道中央有可調整流錐,機頭有8個輔助進氣門。進一步擴大機翼面積,減輕了結構重量。發動機采用2臺渦噴-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時。空速管向上折起,這是殲-6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