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s,8ms.12ms的液晶顯示器玩游戲,看電影究竟有多大的區別,我想買一臺玩游戲,看電影,請問是用4ms,8ms還是12ms的,請詳細講解

熱心網友

4ms,8ms,12ms都是指的是LCD的響應時間。我查閱了一些資料。  所謂響應時間是液晶顯示器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所需要的時間(其原理是在液晶分子內施加電壓,使液晶分子扭轉與回復)。常說的25ms、16ms就是指的這個響應時間,響應時間越短則使用者在看動態畫面時越不會有尾影拖曳的感覺。一般將響應時間分為兩個部分:上升時間(Rise time)和下降時間(Fall time),而表示時以兩者之和為準。  CRT顯示器中,只要電子束擊打熒光粉立刻就能發光,而輝光殘留時間極短,因此傳統CRT顯示器響應時間僅為1~3ms。所以,響應時間在CRT顯示器中一般不會被人們提及。而由于液晶顯示器是利用液晶分子扭轉控制光的通斷,而液晶分子的扭轉需要一個過程,所以LCD顯示器的響應時間要明顯長于CRT。  從早期的25ms到大家熟知的16ms再到最近剛剛出現的12ms,響應時間被不斷縮短,液晶顯示器不適合娛樂的陳舊觀念正在受到巨大挑戰。可以先做一個簡單的換算:30毫秒=1/0。030=每秒鐘顯示33幀畫面;25毫秒=1/0。025=每秒鐘顯示40幀畫面;16毫秒=1/0。016=每秒鐘顯示63幀畫面;12毫秒=1/0。012=每秒鐘顯示83幀畫面。可以看出12ms的誕生意味著液晶制造的一個巨大進步。   但要注意的是,液晶顯示器都有一個掃描頻率的限制,特別是對于場頻(又稱刷新率),很多都限制在75Hz以下,而就一般概念而言,75Hz意味著一秒刷新75幀畫面,這樣看上去就達不到12ms對應的每秒83幀畫面了。  實際上,我們上面所說的12ms響應時間是針對全黑和全白畫面之間切換所需要的時間,這種全白全黑畫面的切換所需的驅動電壓是比較高的,所以切換速度比較快,可以達到12ms;而實際應用中大多數都是灰階畫面的切換(其實質是液晶不完全扭轉,不完全透光),所需的驅動電壓比較低,故切換速度相對較慢。所以綜合起來,在灰階畫面下75Hz的刷新率已經可以滿足12ms液晶面板的需求了。據數據表明:  響應時間30毫秒=1/0。030=每秒鐘顯示器能夠顯示33幀畫面,這是已經能滿足DVD播放的需要;  響應時間25毫秒=1/0。025=每秒鐘顯示器能夠顯示40幀畫面,完全滿足DVD播放以及大部分游戲的需要;  而玩那種激烈的動作游戲(如QUAKEIII/UT2003/DOMMIII)、極速追逐賽等游戲要達到毫無拖影的話,所需要的畫面顯示速度都要在每秒60幀以上,即需要的響應時間=1/每秒鐘顯示器能夠顯示60幀畫面=16。6毫秒。由此可知,12ms可以支持80幀,8ms可以支持120幀,4ms的可以支持250幀。要是能玩游戲到250幀的話,就要有個相當強勁的cpu+內存+顯卡,所以,我建議買12或是8MS的LCD就可以了。 。

熱心網友

CRT都是1MS以下的 如果你實在需要很快的響應時間 那還是選擇CRT不過 一般使用來說 8MS就已經足夠了 基本人眼不會感覺到有延時~

熱心網友

這些數值是指反應時間,你給電腦下命令,電腦會直接顯示出來,顯像管會直接顯示出來,液晶的會有一會延遲,也就是反應時間,當然是越少越好,要不然,你看到敵人后,已經是幾毫秒以后了,再加上操作,會延遲一段時間,詒誤戰機。

熱心網友

8ms的就夠用了

熱心網友

不錯,看過后我就不會在12ms與8ms之間徘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