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韋景駿,是司農少卿弘機的孫子。中了科舉[1],神龍年間,擔任肥鄉縣令。肥鄉縣的北邊瀕臨漳水,連年洪水泛濫,老百姓深受其害。以前防洪靠修建漕渠,雖然倆岸高峭,{洪水一來}馬上決堤。景駿察看了地勢,在南邊加長達千步, 利用教高的地勢修建防水堤壩,洪水到堤壩的底部就退了,縣的北部得以保持干燥成為肥沃的農田。又建艚運[2]在河上,從而廢棄了長橋,花費工夫很少費用不多,后來就成為慣例。就在這時,北岸鬧饑荒,韋景駿親自到鄉間巡視,鼓勵人們相互救濟,勸導安撫民眾,僅肥鄉縣里的老百沒有流散到外地。到他離任的時候,人們立石記錄他的功績。后來韋景駿擔任貴鄉縣令,有一對母子相互訴訟,景駿說:“我年少就失去父母,常常一個人傷心,你幸運地[現在還有}有母親,為什么忘記盡孝?教化不徹底,我當縣令的責任啊。”于是嗚咽流淚,給他們并教授他們《孝經》,讓他們知道大道理。通過這件事母子感動并且醒悟,兒子請求韋景駿給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于是成為孝子。景駿后來幾年擔任趙州長史幾年,路過肥鄉,老百姓見到他很高興,爭相準備酒食歡迎招待他。有小孩子也在歡迎人群里,景駿說:“在你沒出世的時候,我就離開你們鄉邑,我對你沒有往日的恩情,為什么來歡迎我?”小孩說:“古稀老人對我說,學習的坊廬、館舍[3]和橋障都是你建造的,本來以為你早就去世,今天有機會親眼見到你,所以來了”景駿在這里待了一整天。后來擔任房州刺史,房州窮困且偏僻,有蠻夷風氣,沒有學校,人們愛好祭祀鬼神。景駿教年輕人參加科舉。開通道路,修建學習場所,放棄無主的祠房。景駿治理百姓,以讓百姓方便為目標,大多就和這件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