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情況比較復雜。典型的情況是先增加、后減小。流星總是以很大的速度進入大氣的,流星表面和大氣摩擦產生熱,表面附近溫度急劇升高,所以內能增加。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流星的表面急劇氣化、進入大氣,帶走熱量,流星質量減小,同時熱繼續從表面向內部傳遞,一般情況下,在落地前燃燒殆盡。因為物體的內能等于組成物體的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總和,質量急劇減小,那么內能又要減小。
熱心網友
內能從分子角度講組成物體的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總和,通俗來說就是指物體的熱能,對外表現就是物體溫度的高低,顯然物體的溫度越高,具有的內能就越大,這是指同一物體而言。不同的物體還要考慮質量,不能說這個物體溫度高就一定比那個溫度低的物體具有的內能多。當流星進入到大氣層,由于空氣摩擦,流星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轉化成熱能,溫度升高,不考慮質量的變化,此時摩擦力大于重力,流星減速,當摩擦力與重力相等,速度不變,勢能轉化成熱能,同時流星向外放熱,放熱的能力和流星的溫度有關,當流星放出的熱能和勢能轉化而吸收的熱能相同時,溫度恒定,熱能保持不變。如果考慮到實際情況,流星氣化帶來的質量損失,應當注意到物體氣化時,其溫度是不變的,那么就是內能和質量變化的關系,顯然流星內能是減少的。
熱心網友
內能肯定是增加的——溫度升高,分子間隔變大(流星氣化)。機械能肯定是減少的——有其它能增加。
熱心網友
減少因為流星墜落時由于重力作用速度增大,機械能也就增加,而機械能就是由內能轉化而來,并且,流星在空氣中摩擦也會損耗部分內能.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