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找不到2005年10月的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的答案
熱心網友
2005年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串講資料!看看對你有沒有幫助一、名詞解釋1、信息:對事物運動狀態和特征的描述,而數據是載荷信息的物理符號。2、管理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后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影響的數據。3、信息間的遞歸定義:管理數據和信息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一個系統或一次處理所輸出的信息,可能是另一個系統或另一次處理的原始數據;低層決策所用的信息又可以成為加工處理高一層決策所需信息的數據,這就是信息間的遞歸定義。 4、信息反饋:控制物流的輸入信息作用于受控對象后,把產生的結果信息返回到輸入端,并對信息再輸入發生影響的過程。而上述作用于受控對象后的結果信息稱為反饋信息。5、DSS:在半結構化決策活動過程中,通過人機對話,向決策者提供信息,協助決策者發現和分析問題、探索決策方案,評價、預測和選擇方案,以提高決策有效性的一種以計算機為手段的信息系統。 6、GDSS:支持一群決策者為獲得有效決策結果的計算機輔助系統。7、智能支持系統: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決策支持系統而形成的一種信息系統。8、制造資源計劃(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II)系統:COPICS是美國IBM公司開發的適用于各類制造業工廠的管理信息系統,也是最早推出的MRPII商品化軟件。9、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根據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和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需要,描繪出一整套企業管理系統體系標準,其實質是在MRPII基礎上,適應全球市場競爭供應鏈管理的需求,對企業資源全面管理的思想。10、企業信息化: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信息資源的不斷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效益,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過程。11、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omputer Integre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企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與企業管理決策的網絡化、智能化兩個方面的結合,組成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12、企業業務流程重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對企業的流程進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以求得企業的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關鍵經營績效指標有巨大的提高。13、供應鏈管理:通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管理模式。14、虛擬企業:具有企業功能,但在企業體內沒有執行這些功能的實體組織的企業。15、企業組織的虛擬化:一是企業內部的虛擬化;二是企業組織之間的虛擬化。 16、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EC):對整個貿易活動實現電子化。即交易各方通過計算機和通信網絡進行信息的發布、傳遞、存儲、統計,以電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過紙介質信息交換或直接面談方式進行商業交易。17、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數據以及有關的文檔資料的集合。18、系統軟件:直接控制和協調計算機、通信設備及其他外部設備的軟件。19、操作系統:控制和管理計算機硬件、軟件資源,合理組織計算機工作,并為用戶使用計算機提供服務的軟件。20、數據通信:在收發站之間傳送這些二進制代碼序列的過程。21、模擬通信系統:傳遞的信號為模擬信號,在時間和幅度取值上都是連續的。22、數字通信系統:傳遞的信號為數字信號,在時間上是離散的,在幅度取值上是經過量化的。23、基本頻帶:使用數字信號傳輸數據,終端設備將數字信號轉變成脈沖電信號時,這種原始矩形脈沖信號固有的頻帶叫做基本頻帶,簡稱為基帶。24、調制:把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的過程叫做調制25、解調:將模擬信號還原為數字信號的過程叫做解調26、通信協議:在通信過程中,通信雙方都必須遵守的規則和約定。27、企業內部網(Intranet):一個企業為實現內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獨立網絡。28、企業外部網(extranet):企業內部網對企業外部特定用戶的安全延伸。29、數據庫(Data Base,DB):以一定的方式將相關數據組織在一起并存儲在外存儲器上所形成的、能為多個用戶共享的、與應用程序彼此獨立的一組相互關聯的數據集合。 30、數據庫管理系統:幫助用戶建立、使用和管理數據庫的軟件系統,簡稱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31、數據庫系統(Data Base System):以計算機系統為基礎,以數據庫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數據的綜合系統。32、模式:描述邏輯結構的稱為模式(或概念模式、邏輯模式) ,它是數據庫數據的完整表示,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33、實例:模式的一組值稱為模式的一個實例。34、模型:對現實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擬和抽象就是這個事物的模型。35、實體:客觀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區別的事物。36、屬性:實體具有的每一個特性都稱為一個屬性。37、碼:在眾多屬性中能夠惟一標識(確定) 實體的屬性或屬性組的稱為實體的碼。38、域:屬性的取值范圍稱為該屬性的域。39、實體型:用實體名及描述它的各屬性名,可以刻畫出全部同質實體的共同特征和性質,它被稱為實體型。40、邏輯數據模型:用戶通過數據庫管理系統看到的現實世界,它描述了數據庫數據的整體結構。41、物理數據模型:用來描述數據的物理存儲結構和存儲方法的。42、關系數據庫系統:在數據庫中的數據結構如果依照關系模型定義,就是關系數據庫系統。43、關系(Relation):一張二維表對應一個關系。44、屬性(Attribute):表中每一列叫做一個屬性,屬性有名和值的區別。45、元組(Topl):由屬性值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個元組。46、框架(rramework):由屬性名組成的表頭稱為框架(關系型)。47、分量:表中的每一個屬性值。48、域(Domain):每個屬性的取值范圍。49、主碼(Primary Key):一個關系中往往會有多個候選碼,可以指定一個為主碼。50、數據庫表:數據表也簡稱表,在VFP中數據表一般應當包含在數據庫中,叫做數據庫表(簡稱庫表);但是也可以獨立存在,叫做自由表。51、關鍵字:關系中的碼在數據表中一般叫做關鍵字,主碼叫做主關鍵字。52、系統工程:為了合理地進行開發、設計和運用系統而采用的思想、步驟、組織和方法的總稱,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屬于系統工程的范疇。53、系統的生命周期:任何系統均有其發生,發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換代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系統的生命周期。54、原型:首先由用戶與系統分析設計人員合作,在短期內定義用戶的基本需求,開發出一個功能不十分完善、實驗性的、簡易的應用軟件系統的基本框架,稱之為原型。55、對象:數據和操作的封裝通信單位。56、對象的屬性和服務:在面向對象技術里,將數據和操作稱為對象的屬性和服務。57、類:一組具有相同結構、操作和約束條件的對象,對象類由“類說明”和“類實現”兩大部分組成。58、類繼承機制:一個類的上層可以有超類,下層可以有子類,形成一種層次結構。一個類可以有多個超類,也可以有多個子類。超類是下層子類的概括,因此子類可以繼承超類的屬性、操作和約束規則,這就是類繼承機制。59、諾蘭模型:在一個地區、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國家計算機應用發展的客觀道路及規律,即所謂諾蘭模型。60、戰略集合轉移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把組織的總戰略看成一個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標、戰略和其他戰略變量組成。信息系統戰略性規劃過程,就是將企業的戰略集轉化為MIS的戰略集的過程。61、關鍵要素: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們也是企業最需要得到的決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點關注的活動區域。62、現狀調查:在所確定的系統范圍之內,對現行系統進行詳盡、深入的調查和分析,收集一切有關的事實、資料和數據,徹底掌握現行系統的工作狀況,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邏輯模型提供依據。63、業務流程圖:以一項業務或一組相互關聯的業務作為描述對象,對它們的處理過程及所涉及的信息進行描述。64、數據流程圖:既是對原系統進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統邏輯模型的主要工具。它有兩個特點: 概括性,抽象性。65、外部實體:不受所描述的系統控制,獨立于該系統之外的部門、群體,或另一個信息系統。66、數據流:與所描述系統數據處理功能有關的各類數據的載體,是各處理功能輸入和輸出的數據集合。67、數據字典:給數據流程圖中每個成分以定義和說明的工具。68、功能分析:對數據流程圖中處理過程的功能作詳細的說明。69、U/C矩陣:是一張表格。它可以表數據/功能系統化分析的結果。它的左邊第一列列出系統中各功能的名稱,上面第一行列出系統中各數據類的名稱。表中在各功能與數據類的交*處,填寫功能與數據類的關系。如果在某功能中建立了一個數據類,則在該功能與數據類的交*處填上字母C,如果完成某功能要應用一個數據類,則在交*處填上字母U。70、非法耦合:一個模塊與另一個模塊內部發生聯系,即一個模塊中的某些內容在另一模塊中以某種方式被引用,稱為非法耦合。71、以轉換為中心的結構:如果待分解的模塊是一個數據凝聚的模塊,即內部包含若干順序執行且對某些數據進行轉換處理,稱為以轉換為中心的結構。這種模塊可分解為輸入、處理、輸出三大部分。72、數據庫的物理結構設計:為一個確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選擇一個最適合應用要求的物理結構的過程,就叫做數據庫的物理結構設計。73、物理數據模型:數據庫在物理設備上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稱為數據庫的物理數據模型。 74、E-R圖:描述概念數據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實體一聯系) 模型,或者叫做E-R圖。75、用戶的視圖:在數據庫的概念結構設計中,用戶的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叫做用戶模式、外模式,它是從用戶的觀點看到的數據庫,所以也叫做用戶的視圖。76、程序設計:實際上是對象的設計。對象有自己的數據(屬性) ,也包括作用于數據的操作(方法) 和對象的響應(事件)。 77、人機對話:也叫人機交互,是指在程序運行過程中,為了控制或校驗目的,通過計算機顯示屏幕,使人和計算機對話(交互)的操作。78、數據源:報表數據的來源,可以是數據表、視圖、查詢或臨時表。79、布局:用來定義報表輸出格式的文件。一般提供了列布局、行布局、一對多布局、多欄布局等。 80、處理過程設計:對控制結構圖中,每一個模塊內部的處理過程,進行具體的描述。81、程序設計任務書:詳細地描述這個處理邏輯可以使用“輸入一加工一輸出”(Inpu Process Output,IPO)圖。IPO圖將為編制程序提供指導,所以也叫做程序設計任務書。82、系統設計說明書:又稱為系統設計報告,是系統設計的最后成果,也是新系統的物理模型和系統實施的依據。83、語法錯誤:因程序設計人員對程序設計語言的理解不夠,或程序設計基本功不扎實造成的結果。84、系統錯誤:由于計算機硬件、軟件引起的錯誤。85、邏輯錯誤:雖然不違反系統規則,但是卻不合邏輯或不合題目語義的錯誤。86、對象:一般來說,現實世界中可以獨立存在的,能夠被區分的一切實體(事物) 都是對象。87、類:一組對象的屬性和行為特征的抽象描述,或者說是具有共同屬性、共同操作性質的對象的集合。88、屬性:對象外觀及行為的特征。89、事件:對象可以識別和響應的行為與操作。90、方法:對象所具有的功能,因為一種功能必然是由一個過程來支持。91、系統主控程序:簡稱為主程序,是用來設置應用系統的操作環境、控制和調用用戶初始界面、啟動事件循環的最高一級的程序。92、項目管理器:開發及管理應用系統人員的工作平臺?!绊椖俊笔窍嚓P文件、數據及對象的集合。93、系統測試:保證系統質量的關鍵,對整個系統開發過程,包括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和實施的最終審查。 94、系統錯誤:與外部接口錯誤、子程序調用錯誤、參數使用錯誤等。95、信息中心:計算機化的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人——機系統,因此,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以后,就必須要由人和組織來管理,這個組織稱之為信息中心。96、信息中心:負責對企業的信息資源進行規劃、配置、協調、控制和管理的機構。其管理的基本方式有集中式與分散式兩種。97、集中式:將所有信息資源的規劃、配置、協調、控制和管理權全部集中于統一的信息中心,企業任何一個部門的信息資源需求都由信息中心負責提供。98、安全性:應保護管理信息系統不受來自系統外部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破壞,防止非法使用者對系統資源,特別是信息的非法使用而采取的安全和保密手段。99、可*性控制:主要指防止來自系統內部的差錯、故障而采取的保護措施。100、人員及管理控制:主要指用戶合法身份的確認和檢驗。101、存取控制:通過用戶鑒別,獲得使用計算機權的用戶,應根據預先定義好的用戶權限進行存取,稱為存取控制,是在共享資源條件下保證信息系統安全性的重要措施。102、操作權限:一方面是用戶的可操作對象,另一方面是用戶可以進行的操作類型,即對系統資源的使用權,運行權,閱讀權,修改權,清除權等。103、數據加密:為防止數據在存儲介質中被非法拷貝和在傳輸過程中被非法竊取,在系統中應對機密數據采取加密存儲和加密傳輸等安全措施。104、系統可*性:在運行中能抵御各種外界干擾、正常工作的能力。105、系統的冗余設備:主要指中央處理器、內存儲器,也可以包括外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等。。
熱心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