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間,想到如此沉重的問題,一時無法明白,就希望各位能夠給點迷津
熱心網友
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一切努力奮斗 這個問題,我曾和許多個朋友討論過。覺得:人生問題企圖用幾句話來概括那只會走入一個側面。回答周全也不可能,只能把重點的相關思考寫在這里供您參考。 人活著是為什么?如果弄明白人是什么,人生的根本意義和社會價值也就清楚了。 人不過是茫茫宇宙中一個小小的地球上的生物中的一種罷了,是宇宙的物質際會而成的一種特殊的物質形態。只不過這種物質構成有了生命,有了較高級的思想。人類和其他物質有一樣的特征,產生、滅亡、轉化等。他的意義就是體現了宇宙之中物質的一種轉化和存在。他不可能影響宇宙的根本。而且將來消滅或轉化為其他物質形態后,人類也就消失了。(不排除其他星球上有類似人的動物,但那和我們無關。) 有了思想的人們面對這茫無邊際的宇宙和自己“可悲”的命運,十分不甘心,極力想找到自己生存的“偉大意義”,以區別于其他的物質其他的生物。但是理智告訴我們:人和其他的物質其他的生物有本質的相同點,只不過思維稍微高級一點,但卻無法跳出、擺脫宇宙。所以“人為什么活著”這個命題,如果想針對宇宙、自然,就只能是妄想。如果把這個命題相對化,不是針對宇宙,而只是針對人類自己(包括“我”)的生存延續問題,這個命題才具有意義。再說,一個人的出生并不是“我”自己的意志,是人類、父母把“我”生下來的,所以“我”的臨世不可能有“我”自己的出生目的。“我”的出生“目的”是大自然、人類、父母“強加”給“我”的。所以個人的人生觀必然和人類、父母的“目的”有共同的切合點,形成個人人生觀當中的“社會意識”(后邊將談及)部分—延續人類。所以,不管“我”意識到沒意識到,人活著的目的只能是:如何使人類自己(包括“我”)在宇宙中存活的相對長一些,好一些。 人類包括整個人類社會(大我)和“我”自己(小我)這樣兩個端點。盡管因為個人的生物本能—個人的生存需求和享受需求使每個人都具有先天的自我性,從而形成了個人人生觀中的“小我”部分。但社會意識(“大我”)一定會通過社會、環境的影響注入個人的人生觀中,只是程度不同罷了。所以,人的人生觀必然會包含著“大我”和“小我”這樣兩個端點。不同的個人的人生觀也就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徘徊、選擇著: 1、以自己個人為中心,為標準。活著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我活著。我的欲望第一。(可以“小我”代稱) 2、以社會為己任。我是人群、氏族、父母生養的,所以我同樣是他們中的一分子,沒有他們就沒有我。所以我要講回報講責任。也要為人群社會及親友盡責盡力。(暫以“大我”代稱) 實際上兩種絕對極端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個人世間處事時,總是在小我、大我兩者之間權衡的(盡管有時是下意識的),只因個人的條件不同,認識不同,就有人側重于自我,有人側重于社會。目前流行的人生答案中有所謂“價值”說、所謂“心理平衡”說,也無非是在這兩極之中找“平衡”和“價值”罷了。譬如,“活著只要自己快樂滿足就是了”的說法。似乎以個人為標準,但其中也有人為別人為社會服務感到了愉悅,所以持這種論點的人也存在那兩個極端的差異。 “延續人類” 是每個人的與生俱來的責任義務,每個人的社會價值也就在對“人類的延續事業”的貢獻大小上面。對社會、他人損害多于貢獻的人,是壞人,其社會價值是負數。對社會、他人貢獻多于損害的人則是高價值之人。人的價值問題就是這么簡單。 積極的人生觀中,目前最流行的“追求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之說,象常見的“爭口氣”、“轟轟烈烈”之說一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精神。但是,他們在“自我價值”的判斷上,也同樣存在為小我還是為大我的選擇。如果是極端小我主義者,這種人有時將十分可怕,他有時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不擇手段,不惜犧牲其他人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而如果是大我主義者,他的價值觀和社會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往往會為公益事業鞠躬盡瘁、甚至舍己為人,將是難得的好人。 也應該明確一點,因為自我的生活就是整個人類的生存組成的一部分,個人生存的好也是整個人類生存的好的一部分,我們不要否認“小我”的生存意義。“小我” 追求自我價值、自我快樂滿足,如果能以合理合法,不主動掠奪傷害他人的原則來約束自己,這樣的“自我者”也是可尊重的。特別是有些人在社會上奮斗時碰扁了,只得回頭縮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這樣的人更是無可厚非。 消極的人生觀中有各種宗教的關于人生的答案。面對死亡的必然性,心理羸弱的人會非常恐懼,于是,各種宗教應運而生,以來世、天堂、靈魂、極樂世界等虛幻的東西來麻醉這些恐懼的心理。說到底,這只是一種麻醉,可做一種“心理療法”,心理脆弱的人不妨一試。但是如果當真在青燈古佛面前“一醉不醒”,那將渾渾噩噩了卻自己一生。辜負自己作為“人”在宇宙中走一遭的唯一機遇啊! 人的本能的生存需求和理智的局限性決定了,小我是不會不存在的!特別是當社會處在極不公平的時候,心理的不平衡和自保的需要,還會使小我主義非常凸現。但是作為社會,當然喜歡“大我”之人了。當大我之人多了,這個社會就溫暖了。隨著人類理智的發展進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終究會占上風。 。 “人類的延續事業”,是社會人生的共同目的,但是由于社會生活豐富多樣,每個人的生活模式、所走的生活道路是不同的。一個人自脫離父母懷抱自立以后,就逐漸融入社會開始走自己的人生路。人類生活包括事業、藝術、生產工作、情愛、金錢、名譽、技術、家務以及快樂、滿足等等物質和精神諸方面的東西,每個人都會或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其中的幾項作為自己生活的方式,通過對這些生活方式的追求、操作,造就出自己的人生形象,有的成為企業家,有的成為藝術家,或者成為領導人、好職工、家庭主婦、棋手、革命者、老好人、老農民、、、、。因此說。事業、工作、藝術、情愛、金錢、名譽、技術、家務以及義氣、快樂、滿足等等物質和精神諸方面的東西,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具體內容,也就是“人類延續事業”的外在體現;(許多沒有意識到人生的終極意義的人就是把這些個人生活模式的選擇稱為人生的目的。)雖然這些東西對于個人來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每個人都應該而且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能力和愛好,來選擇其中的幾項作為自己人生操作的方向和目標,從而完成自己的人生責任和歷程。(有些人在追求這些東西時成為敗類,那是因為在追求它們時采取了損害別人和社會的方法,而不是這些東西的過錯)。 “人類的延續事業”,是一代一代人共同承擔的。每一個活著的人只是盡他一分子的作用。無論是在社會、國家層面效力的社會活動家、企事業組織者,還是為了解決家庭困境勞累了一輩子的村民,他們都是自覺不自覺的在為延續人類盡責盡力,都沒有辜負人生,都問心無愧。只是“崗位”不同而已,在人格上并沒有高下之分。因為每個人在人生操作時,不只是有能力問題,還有條件、機遇(喻稱“天命”)的問題。所以面對順利、成功、挫折、失敗,可以興奮、可以沮喪,但如果因成功而猖狂而目空一切、因慘敗而否定自己而自盡,那就可悲了! 以上我羅嗦的是:人活著的意義在于如何使人類自己(包括“我”)在宇宙中存活的相對的長一些,生活得好一些。這是大自然、人類、先輩和“我”的人生意義切合點,是自然和理念的共鳴。人,不要以為自己會無限崇高甚至要超脫宇宙規律,或者因為免不了“一堆黃土”而渾渾噩噩無所追求。對自己不要太刻薄,也不要太遷就;不要幻想一輩子都“開開心心”,也不要在困難面前跳樓上吊。應根據自己的愛好、能力、環境條件來選擇和調整自己的人生道路,力所能及地為自己為別人為社會作事,“盡人事以聽天命”,把自己有限的一生過得有滋味些吧! 名人談人生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 ---魯迅 努力學習,勤奮工作,讓青春更加光彩。 ---王光美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 起美麗的浪花。 ---奧斯特洛夫斯基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 ---克雷洛夫 人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 ---盧梭 生命是一條美麗而曲折的幽徑,路旁有妍花的麗蝶,累累的美果,但我們很少去停留觀賞,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趕到我們幻想中更加美麗的豁然開朗的大道。然而在前進的程途中,卻逐漸樹影凄涼,花蝶匿跡,果實無存,最后終于發覺到達一個荒漠。 ---薩拉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亞里斯多德 人生是各種不同的變故、循環不已的痛苦和歡樂組成的。那種永遠不變的藍天只存在于心靈中間,向現實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 ---巴爾扎克 勤勞遠比黃金可貴 ---薩迪 誰要是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歌德 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 ,便是光明。 ——魯迅 過去屬于死神,未來屬于你自己。 ——雪萊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普希金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虛度年華;另一種人,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在第一種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場睡眠,如果在他看來,是睡在既溫暖又柔和的床鋪上,那他便十分心滿意足了;在第二種人眼里,可以說,生活就是建立功績……人就在完成這個功績中享到自己的幸福。 ——別林斯基 如果我曾經或多或少地激勵了一些人的,努力,我們的工作,曾經或多或少或少地擴展了人類的理解范圍,因而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一分歡樂,那我也就感到滿足了。 _______愛迪生 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 ______愛因斯坦 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______ 愛因斯坦 生活真象這杯濃酒,不經三番五次的提煉呵,就不會這樣一來可口! ______郭小川 辛勤的蜜蜂永沒有時間悲哀。 _____布萊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 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______ 普希金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_______程顥 我們不得不飲食、睡眠、游惰、戀愛,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接觸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過我們必須不屈服于這些事物。。。。。。 ______約里奧·居里 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一定是頤和園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個只做物質的主人而不做物質的奴隸的人。 ---陶鑄 我從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凡是新的事情在起頭總是這樣一來的,起初熱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為他已經明白,不經過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過這番痛苦。 --陀思妥也夫斯基 有些人因為貪婪 ,想得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伊索 金錢的貪求(這個毛病,目前我們大家都犯得很兇)和享樂的貪求,促使我們成為它們的奴隸,也可以說,把我們整個身心投入深淵。唯利是圖,是一種痼疾,使人卑鄙,但貪求享樂,更是一種使人極端無恥,不可救藥的毛病。 --郎加納斯 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愛因思坦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軻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丘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_____蕭楚女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定自己的歷史。 _____吉鴻昌 一個人光溜溜的到這個世界來,最后光溜溜的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盡一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_____鄒韜奮 即是我們是一支蠟燭 也應該"蠟燭成灰淚始干" 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關鍵時刻有一次閃耀 即使我們死后尸骨都腐爛了解也要變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燒。 _____艾青 誰要是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_____歌德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______列夫。托爾斯泰 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毛澤東 一個人最怕不老實,青年人最可貴的是老實作風。"老實"就是不自欺欺人,做到不欺騙人家容易,不欺騙自己最難。"老實作風"就是腳踏實地,不占便宜。世界上沒有便宜的事,誰想占便宜水就會吃虧。 --徐特立 生活是欺騙不了的,一個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馮雪峰 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 --周恩來 公正,一定會打倒那些說假話和假作證的人 --赫拉克利特 給人幸福的不是身體上的好處,也不是財富,而是正直和謹慎。 --德謨可利特 質樸卻比巧妙的言辭更能打動我的心 --莎士比亞 本性流露永遠勝過豪言壯語 --萊辛 真實與樸實是天才的寶貴品質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無論烏鴉怎樣用孔雀的羽毛來裝飾自己,烏鴉畢竟是烏鴉。 --斯大林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論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培根 我覺得,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 --高爾基 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上一級,就更脫離畜牧牲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這本書。 --高爾基 我以為世間最可寶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的也是"今"因為它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它可以寶貴。 --李大釗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文嘉。
熱心網友
生命得意義在于你去尋找生命得意義。
熱心網友
人有本源和社會兩種屬性,本源就是如動物般活著,社會就是人在各種社會感知中活著,當人體衰落或者社會感知極度衰敗后,人活著就沒有意義了!
熱心網友
生命的意義在于:幸福的活著并安祥得死去。
熱心網友
生命的意義: 是祖先給了我生命,于是先看看祖先的追求; 周圍的世界與我相聯,處理一下與之的關系; 醒來之后發現自己的美夢,立即為之去奮斗。
熱心網友
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吃飯。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熱心網友
自然地選擇!!
熱心網友
當我做的事情如了心愿,當我感到欣慰而會心地笑了,當我和彼此相愛的人在一起說說笑笑的時候,當我得到別人尊重和對待的時候,當我愧對任何人和事……的時候,我就會感到很開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你會發現自己很開心。 ----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活著,是為了痛苦,那還有什么意義嗎?
熱心網友
在電影《LEGALLY BLONDE(律政俏佳人-金發尤物)》中有一段精彩的課堂對白:法學教授斯金維爾提出一個問題,“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是誰說的?博學而拙樸的學生大衛基尼搶先舉手回答“亞里士多德”。教授并沒有立即肯定他的答案,反而以狡黠的神態質問大衛:“你肯定是嗎?”,大衛自信而堅定地回答“YES”;教授走過來寧視著大衛,以凝重的語氣再問:“你愿以你的生命作賭注嗎?”,大衛眼睛一轉,依然蠻有把握地說:“我想我會愿意的”;細心的教授留意到大衛的表情變化,她知道他已經中計了,于是得意地側轉身用鉛筆敲一下前排另一位學生的腦袋,再問大衛:“若以他的生命來作賭注呢?”。大衛猶豫了,他瞧瞧教授,又瞧瞧前排的那位同學,他明白自己的決定將影響到另一個人的生命,他不得不要作更慎重的考慮。教室里一片寂靜,大家都在緊張地等待大衛的最后答案,大衛終于放棄了:“I don\'\'\'\'t know”,他終究是不敢拿別人的生命,來作自己的賭注。當然大衛的答案其實是正確的,教授故弄玄虛的目的只是為了引導學生注重扎實的知識基礎,并非立意在于考驗他的道德和意志。然而這些也許是編導并不經意地蘊藏于電影中的點點小花絮,卻閃耀著西方文化中歷久禰漫的尊重生命之人性光芒。在大衛衡量堅持真理之價值標準的心理活動中,他毫不猶豫地愿意奉獻自己生命來實踐之,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選擇將影響別人的命運時,他就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判斷,是否也能適用于另外一個獨立個體的心靈。而干涉(賦予及剝奪)具有心靈(靈魂)屬性的生命,歷來被認為是唯有上帝或上帝般的權威,才能涉及的領域。人是具有“察覺,感覺”等意識經驗的特殊動物,意識的對象和方式,如“看見,聽到,想象,記憶,恐懼和快樂”等,構成了種種心理(心靈)活動。人類的智慧文明發展到如今,我們能否認識別人的心靈,依然是一個未知的難題。通常認為,每一個人的心靈所經歷的意識經驗,都只存在于他們自己心中,除非統轄未知世界的上帝神啟,或者擬設前提限制的科學假想,任何他人都無法觀察得知。雖然我們也可以經歷與他人類似的意識經驗,但我們也頂多只能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作出假設式的類比解釋,設想相同的情境下別人可能會有相同的意識經驗。然而正是心靈之于個體特有的這種獨立性,才使得人類的生命的具有了與眾不同的非凡意義:每一個生命都擁有唯一而不可替代的自我價值。西方文化對生命的尊重,源自于對人性細致深入的分析理解,尤其表現在遠久以來就已經開始的對人類心靈屬性之孜孜不倦的研究探討。正是這種處處洋溢于社會生活之中的人性關懷,才使得人性權利,成了現代文化中思想價值的核心內容,成了現代文明中道德價值的正義標準。很早以來,理性就被認為是人類心靈的特色,是具有心靈能力的主體才有的特征。笛卡兒認為沒有理性就不可能有心靈,在他看來,動物只是“復雜的機器”,只有具有真正意識經驗和能作理性思考的人才有心靈。心物二元論認為心靈和物質是截然不同的存在,而意識經驗是將心靈和物質分開的主要理由,每個心靈都是獨立實體。休莫則認為人類心靈是來自感官的印象和歸納這些印象而得的觀念構成的,他試圖將心靈活動歸納為一個簡單的機械過程。康德的“先驗唯心論”則反駁經驗主義的“機械論”,認為他們忽視了人類心靈的主動創造能力,他主張我們關于世界和自己的所有有意義的經驗,都是心靈所創造的,因此人類心靈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以某種方式外在于自然界。通常我們在討論幸福生活之價值標準的時候,都會以是否實現或擁有生命的意義來作衡量。許多哲學家將道德和心靈相關聯,如帕拉圖就認為最幸福的人生僅屬于那些具有良好和諧之內在心靈(靈魂)的人,對別人的正義行為來自正義的心靈,不正義的行為破壞心靈的內在和諧,最終總會使得自己不快樂。對于宗教信仰者來說,上帝(神)是一切根本問題的答案,他不僅使得人類生活有客觀的價值標準可資依循,更使得我們的生命充滿意義。持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如尼采和馬克思,則認為籍發展自我能力和創造自我價值,人類就能擁有充實而愉悅的生活。無論是堅持道德正義,還是敬畏上帝旨意,抑或是追求愉悅生活,西方文化普遍認為人的生命過程,目的在于尋求屬于并有益于自我個體之終極意義。顯然眾人所渴望的這種“生命意義”,就是獨立個體從心靈活動中獲得的令人滿意的意識經驗。唯物論主張人只有物質和物理屬性存在,所謂非物質的心靈和心理屬性,只不過是人類的行為及行為傾向,或者是純屬物理性質的內在復雜動因系統,因此,他們并不重視人與自我心靈的關系。現代唯物論者喜歡把人的大腦比作控制人體一切行為的電腦,認為心理和心理過程,實際上是一些復雜的物理條件和過程,如知覺,記憶,信念,思考,欲望,需求,感覺和情緒,都可以用“資料處理”和“程序運行”來描述。在現代某些陷入極端的唯物論者看來,心靈若不是科學不能處理的未知,就一定是可被“理性”斷定的無知(不存在)。因此,沒有自覺意識之心靈屬性的生命,不再是具有獨立自我價值的主體,而是群體(如國家)中執行各種功能的一個單位(部件),同動物或者機器并沒有兩樣,而且可以隨時被其他能執行相同功能的人代替。人固然可以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知覺外物,但是卻恐怕無法將自己或他人看成是無覺察和感覺等意識能力的機器。心靈有感受苦樂,欲望,好惡和情緒等特征,這些特征和人類的價值感共同激發人的行為,而電腦機器卻只能機械地執行工作。現代科技已經可以成功地克隆動物生命的肉體,但任何一個人的心靈活動,都遠遠復雜過現有的最先進電腦的運算能力,因為心靈并不是無自主意識的程序運作,更不是不能自我發展的信息處理。我們若愿意以誠懇的態度來分析人性,也許會發現實在是難以以漠視心靈的代價,來評價審視物理肉體的生命價值。偉大人物“死上一半人口”的豪言壯語,固然總是能從其歷史背景中尋找到特殊時代的特殊根源,但同現代常常也是語出驚人的“COOL族”憤青相比,其對待人性之冷酷殘忍,卻恐怕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現代人也許唯有嘗試著將自己假設成動物或機器,才能領會得到這輕描淡寫地說出口的數字,所蘊涵著的億萬個被視為犧牲品的生命體的悲涼命運。。
熱心網友
不知各位注意沒有:現今的中國,當官的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確實很有才華的人(但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即使他們能混上個官職,在位的時間都不會很長!最終都是被那些馬屁精們給轟下臺!!!某權威資料曾作了統計,真正有才華的官爺們僅占當官人數的0。001%!!!第二種就是溜須拍馬、百般獻媚、阿諛奉承的人!其中第二種人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無德無才之人;另一類是看似尚有一點點德才實則根本就不知什么叫德什么叫才的人!這些人之所以能坐上當官的交椅,據我身邊的人說,他們一般是運用這樣的伎倆:女的利用性賄賂、男的利用金錢或貴重財物去“感恩”身居要職的人!身居要職的人之前也是通過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才能坐上那寶座的!現在輪到他掌權了,他哪肯就這么便宜那些想當官的人呢?所以就通過“暗示”、“研究”、“考慮”等等模糊字眼來等待想當官的人給他送物送錢、甚至跟他上床云雨等等后才作出決定。“褲頭一松,不用做工”;“要致富,先脫褲”;“不跑不送,原地不動;既跑又送,提拔重用”……這些就是當今中國選擇官宦的“標準”鐵律!!!我常常在想,發廊妹們有時為了能得到一口飯吃,被迫走賣淫之路,可是,這樣的飯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倘若被抓到,拘留尚且不說,還被罰個四五千元,轉眼間辛辛苦苦積攢了多年的血汗錢就這樣給“上繳”了,接下來的日子可想而知:其本人、家中老小也許從此就很難再見到肉腥味了。。。。。。我真弄不明白:官場上的性賄賂、性奉獻不但不受罰,而且還得到領導的表揚、嘉獎!可是發廊妹們的走投無路之舉卻時時受到限制、處罰。。。。唉,這世道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有時我也在想,在當今中國,想當個官也是很容易的!只要你硬著頭皮,膽子大一點,“獻身”精神多一點,送出的人民幣厚一點,總有一天你會坐上那張官椅的!!! 君不見,某某一下子從市委書記直接升至xx官,如果沒有很硬的后臺,會升到這個位置嗎?要知道,原先他所在的那個城市失業人口也不是全國最少的呀!而象我等這樣多才多藝、品德高尚的人,工作這么多年了卻連個芝麻官都混不上,到底是什么回事?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工作效率、打字速度、協作精神等方面我不會比任何一個拍馬屁的人差!但我確確實實從未體驗過“官癮”,我想這該不會是我主觀上的原因吧???但是,我所崇尚的“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改變!!!。
熱心網友
生命是精彩的。想一想你曾經和你父母 和你愛人 和你朋友一起度過開心的日子吧,我想那你就會買能夠明白生命的意義。當然,最直接的就是你去做一件好事,那你就更清晰啦!!!
熱心網友
既來之,則安之。生的不容易,活的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