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班主任在上高中政治哲學常識中第八課認識論部分了,我想問問各位朋友有沒有關于認識論的資料呀??我舉個資料的例子吧!比如:(辯證)唯物論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原理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方法論】: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②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2.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方法論】:(1)一切從實際出發(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黨的指導思想、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工作計劃之間的關系,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于基本國情;說明社會主義既是物質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熱心網友

1992-2004高考政治認識論部分之單項選擇題   最佳選擇題   1. (97•全國)我國有“小兒辯日”的故事:小兒甲認為早晨的太陽離人近,因為早晨的太陽比中午大,近大遠小;小兒乙認為中午的太陽比早晨的近,近熱遠涼。兩小兒辯論給我們的啟示是   A.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   B.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   C.理性認識必須回到實踐中去   D.認識事物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有兩點:第一,準確理解題干所設計的情景。兩小兒辯日都只是看到事物的現象,并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第二,注意比較選項與題干是否一致。A項本身錯誤可以首先排除,因為無論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來源于實踐。B項是正確選項,因為它強調了感性認識,并指出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符合題干要求。C項觀點正確,但它屬于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范圍,而題干的設置的情景屬于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范圍,不符合題意,故不選。D項中提到的“認識”應當既有感性認識還包括理性認識,所以與題干講的感性認識不完全相符,故也不能選,該題正確的選項是B。   2. (96•全國)近年來,看相算命、巫醫、巫術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對此,我們堅決反對。從哲學上看,這是因為封建迷信   A.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片面的   B.是主觀的東西,主觀與客觀是對立的   C.與科學的認識是對立的   D.只反映事物的現象,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                   分析: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科學認識是對事物的正確反映,對實踐起指導作用,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封建迷信思想是對事物歪曲的反映,是一種與科學認識對立的錯誤認識,阻礙社會實踐的發展,對社會具有危害性。所以我們必須反對,故應選C項。ABD項都不符合題干要求,而且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以本題的答案為C。   3. (98•全國)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德國詩人萊辛的這一著名詩句包含的哲理是   A.認識經歷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B.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C.認識不能停滯,而應該不斷擴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   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要懂得,我們學習的認識論是辨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為什么“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是因為真理也要發展,人的認識是受時間、地點、條件限制的,如果時間、地點、條件發生了變化,今天占有的真理將來也可能變成不是真理。因此,我們就要不斷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C項符合題干的要求,應入選,ABD項本身觀點正確,但不符合題干要求。   4. (98•全國)王安石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的詩句題詠秋菊。蘇東坡則認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樣落英滿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的詩句加以諷刺。后來,蘇東坡在黃州果見秋菊落英,方知道自己錯了。在這件事上,蘇東坡錯在他不懂得   A.下結論要以事實為依據   B.認識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限制   C.認識事物透過現象達到本質   D.對同一對象認識,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對題目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題目就蘇東坡對“秋菊落英”的認識,要求指出他錯在哪里。四個選項都對題干的意思有所體現,但要求選出最符合題意的選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秋菊到底落英不落英,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限制,人的認識也一樣。所以B項是最佳選項。A項的干擾性很強,蘇東坡下結論的事實不是全部事實的總和,只是局部的,自己看到的事實。C項沒有反映題干要求,D項的說法是片面的。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真理只有一個。   5. (2001•廣東)小靈、小敏在參加冬令營活動時迷路,天色漸晚,想點火求救,卻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們決定運用所學知識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們找來了幾段干稻草,用隨身攜帶的藥棉裹緊,封住兩頭,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塊小木板壓住,朝一個方向不斷轉動。當稻草碾碎,聞到焦味時,將棉條斷開,稻草遇到氧而燃燒,終獲火種,兩人很快脫險。小靈、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們   A.承認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性  B.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C.分清了主流和支流     D.堅持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   6.小靈、小敏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充分表現他們能正確認識和處理   A.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B.個人和社會的關系   C.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   D.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7.小靈、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   A.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   B.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C.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8.小靈、小敏取火成功啟示我們,要解決好實際問題,除了應具備必要的知識,還要善于   A.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B.掌握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C.通過實踐發現新的規律   D.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分析:這是在2001年新出現的組合題。題目設計的意圖有四點:一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備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能力,是否具備從具體到抽象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面對同一事實,能否從不同角度運用哲學原理全面認識事物;三是在選項層層深入時,考生是否具備思維的層次;四是考查考生在特殊情況下的應變能力。顯然,這類題的最大特點在于著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其立意、情景、設問角度都比較科學、可信、新穎和靈活,對考生的能力也就較高。   解決這類題的重點在于全面理解背景材料,認真把握設問角度。全面理解背景材料是前提,而認真把握設問角度則是解題的關鍵。   第5題問小靈、小敏為什么能取火成功。這里的重點在于理解主觀能動性的含義,即“想”、“做”和改造主客觀世界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小靈、小敏在迷路時,不是驚慌,而是開動腦筋想辦法,親自動手實踐,終獲火種而脫險。這正是因為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故選B。A項和D項不是取火成功的直接的、重要的原因,所以不選,而C項與題干無直接聯系,也不能選。   第6題是從上題“小靈、小敏取火成功”引申了出來的,問他們處理了什么關系。他們在發揮主觀能動性“取火”時,顯然是遵循了自然規律并充分利用了規律,從而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應選C。   第7題就設問“要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怎么樣做?”而言,顯然是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又要結合客觀實際,做到學以致用。小靈、小敏取火成功表明他們把所學到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所面臨的實際難題,能學以致用。所以應選A。   題8在設計了小靈、小敏取火成功,是因為他們具備了解決實際問題必要的知識的情景后,進一步設問:怎么樣才能掌握和運用這些必要的知識呢?這是順理成章的邏輯思路。B項“掌握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C項“通過實踐發現新的規律”和D項“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界的關系”是與小靈、小敏取火成功沒有直接的關系。他們取火成功是因為把握住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懂得火產生的原理。因而應選A。   9. (96•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偉目標的重要保證。為此,青年學生應該樹立科技意識。這是因為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②科學技術的重大作用只有通過人才能發揮出來   ③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④實踐的主體是智力與體力的統一   A.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④   分析:此題是一道組合式選擇題,題干與題肢之間存在著很清晰的因果關系,題干內容是“果”,題肢是此“果”的多個原因,即青年學生樹立科學意識的原因。“科教”為什么能夠“興國”?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生產力,而必須通過人和物才能表現出來,而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就是智力和體力的統一體。所以選項①②④都是正確的,③項與題干講的“科教興國”樹立科技意識的必要性意思不相符,不符合題干的規定性。因此該題的正確選項是B。   10.(2003•廣西)2003年4月15日新華社報道:美、英、日、法、德和中國科學家經過13年努力共同繪制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序列圖,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在人類揭示生命奧秘、認識自我的漫漫長路上又邁出重要一步。這一科學成就的取得表明   ①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②人類不僅能認識事物的現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③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④正確意識可以直接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分析:意識的反作用的含義告訴我們,意識只能指揮一種物質的東西作用于另外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改變,所以單純的意識是不能直接引起物質的具體形態的改變的,所以④是錯誤的,本題正確答案是C。   11.(2003•江蘇廣東)“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這段話說明了   A.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從實踐中獲得的   B.人的意識具有創造性   C.認識有時是獨立于實踐之外的   D.實踐在認識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A否定了間接經驗的作用,是錯誤的;B不符合題意;認識依賴于實踐,所以C是錯誤的,D是正確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答案是D。   12.(2003•江蘇廣東)對于同一棵古樹的美,植物學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長習性,把古樹頑強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慮的是它的木質、樹圍,把古樹的實用價值看作是美;而畫家則驚嘆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樹的形態看作是美。上述對古樹審美感受的差異表明   A.人的認識具有主觀隨意性   B.認識對象是由主觀意識創造出來的   C.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基礎  D.人的認識受主體因素制約   分析:AB明顯的錯誤,C似是而非,顛倒了二者的關系,正確答案是D。   13.藝術創作需要堅實的生活積累,正如王夫之所說:“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坎”,這表明   A.認識事物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B.認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C.認識來源于實踐       D.認識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分析:ABD不符合題意,正確答案是C。   14.(2004·江蘇) “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這句名言是指 (   )   A。 真理與權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歷史和實踐來檢驗   C.真理與權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從真理,才能具有權威   分析:這句名言中“真理是時間的女兒”,說的是真理要經得起時間檢驗,故選B;A、C兩項明顯能夠排除,D項有一定迷惑性,但D項不是這句名言所指向的。   15.(2004·內蒙古、海南、西藏、陜西卷)求真務實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強調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我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實踐和認識之間的關系,漢代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句話表明(  )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認識對象不會“自言共明”   ③實踐就是每件事都親歷親為   ④實踐水平越高,人的認識能力就越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分析:本題相對簡單,雖然理解古文要求有一定的古文閱讀能力,但是前面的語言的導向十分明顯: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然后分析各個選項:③是明顯的錯誤,事事親歷親為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所以把包含③的排除,這樣就只剩下A和D。實踐是認識的發展動力,但是題目這里強調的是來源問題,所以④要排除。正確答案是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