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固戰役的詳細情況如何.據說74師馬克沁槍管都打紅了,而戰斗結束后下了場雨, 天意啊!

熱心網友

張靈甫,名鐘麟,又名宗靈,字靈甫,陜西長安人。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1945年2月授陸軍中將軍銜。整編后任第七十四師師長。1947年5月16日,戰死孟良崮終年44歲。1903年8月20日,張靈甫出生在長安東鄉大東村的一戶農家。家境不錯的張父將張靈甫送入私塾,10歲的靈甫進入小學。后考入長安中學。在西安的時候,青年張靈甫為文廟的碑帖所吸引,每逢節假日都帶上紙筆到文廟臨摹碑帖,聚精會神經常忘記吃飯。他的字很快聞名全校,學校專門為他舉辦書法展,觀者如云。此事被陜西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聽說。于右任曾東渡日本留學,參加過同盟會,1922年,回西安出任靖國軍總司令,討賊軍西北第一路總司令。他的書法譽滿天下,于是很想看看張靈甫的本領。當時的張靈甫揮毫落筆,連寫5個條幅。于右任驚訝之余大喜過望,連連道:“奇才,奇才,后生可畏!” 1923年畢業后,他回家鄉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小學教師。后接受新思潮的影響,張靈甫不甘身處窮鄉僻壤,千里迢迢來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  北京學生運動風起云涌,張靈甫積極參與之余,深感學生的軟弱無力。憤而投筆從戎,到河南開封參入胡景翼的國民二軍軍官訓練團。  1926年,熱切投身革命的張靈甫采納廣州黃埔軍校在鄭州的秘密招生,并被錄取。同年秋,張靈甫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入伍生總隊,修步科。  1927年3月8日,軍校第四期學生開學典禮上,張靈甫、胡璉、林彪、劉志丹、袁國平、李彌、文強、唐生明等日后中國大地上風云一時的人物們站在一起,聆聽校長蔣介石的訓話。以這一刻為起點,張靈甫開始了他二十年的戎馬生涯。  張靈甫的仕途并不順利:由于常年作戰在外,身為胡宗南第一軍的團長張靈甫懷疑妻子不軌,結果釀成轟動一時的“團長古城殺妻”的慘劇。此后的張靈甫一度鋃鐺入獄,被蔣下令關入“模范監獄”10年。但由于他書法出眾,所以反而這段時間反而潤筆頗多。  張靈甫的轉機在于七七事變的爆發。國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調服軍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軍銜。  再度出山的張靈甫受到從前上司,此時五十一師師長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為了表示自己改過自新的決心,他正式更名“張宗靈”為“張靈甫”。   整個抗戰期間,張靈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對日寇南征北戰,經歷硬仗、惡仗無數,書下自己最為風光的一頁。  1937年,五十一師開赴上海,參加著名的“八一三”凇滬保衛戰。張靈甫來到一五三旅三O五團走馬上任,并在上海保衛戰中,以勇猛果斷,指揮有方贏得全團官兵的愛戴。嘉定作戰的時候,面對武器裝備遠遠優于國軍的日寇蜂擁沖鋒,殺紅眼的張靈甫甩掉上身軍服,抱著機槍跳出戰壕,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后他率領該團又連續打退敵人七次沖鋒,打死打傷日寇800多人。  1938年,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對駐守江西德安張古山的日寇進行反擊。討論作戰方案的時候,眾人認為張古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靈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過《三國演義》,魏國大將鄧艾為攻取成都,出蜀將之不意,帶精兵暗渡陰平,飛越摩天嶺,一舉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們也可仿此戰例,大軍從正面進攻的同時,再挑選一批精兵強將,從人跡罕至的張古山背面進行偷襲,以收兩面夾攻之效。”于是,張靈甫親率一支突擊隊效法鄧艾輕裝出發,攀木掛樹,穿過艱險的深山峽谷,老林惡水,配合正面部隊進攻,飛奪張古山。  而后日寇不甘失敗,出動飛機與重炮狂轟濫炸,幾乎將張古山移為平地。張靈甫率部浴血死戰,與日寇鏖戰五天五夜,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反復拉鋸。親臨死線指揮的他身中7塊彈片,鮮血直流也沒有退下火線。  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漢受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的委派,采訪張靈甫等人,刊登《中央日報》,并編寫的話劇《德安大捷》,張靈甫以真名真姓在劇中出現,從此名震天下。  德安戰役之后,張靈甫很快提升旅長。旅下轄團,實為師長。榮獲四等云麾勛章、三等寶鼎勛章。1939年3月,張靈甫率部參加南昌會戰,在一次戰斗中,右腿中炮彈負重傷。匆匆包扎傷口后他再度投入戰斗。在不久的上高會戰中,腿部再度被炸斷。蔣介石派飛機將他送往香港,請英國著名外科專家克雷斯特爾為他診治。但由于傷勢過重無力回天,靈甫從此留下殘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號“跛腿將軍”。 由我國著名導演湯曉丹導演的電影《紅日》中,??靈甫手拿一只拐杖,就是因為他的腿受傷緣故。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5月,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蒙陰東南地區,對國民黨軍發動的一次山地進攻戰役。 是年3月,國民黨軍改變戰略方針,由對解放區全面進攻改為對山東,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進攻山東的國民黨軍集中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的兵力,編成3個兵團,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指揮,采取密集靠攏、穩扎穩打的戰法,于4月上旬成弧形向魯中山區推進,企圖與華東野戰軍主力決戰于魯中或迫使其北渡黃河。 華東野戰軍決心尋機殲滅進犯的國民黨軍,但除于4月下旬在泰安殲滅1個整編師外,由于國民黨軍行動謹慎而未獲戰機。針對上述情況,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示:國民黨軍密集不好打時,忍耐待機;一不要性急,二不要分兵,將主力集結于機動位置;只要主力在手,總有殲敵機會。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遵照這一指示,于5月上旬調整部署,將主力后撤至萊蕪、新泰以東地區隱蔽待機。 顧祝同得悉華東野戰軍主力撤退,即令所部向博山、沂水一線疾進。擔任右翼進攻之第1兵團司令官湯恩伯不待相鄰兵團統一行動,即以整編第74師為骨干,在整編第25、第83師配合下,于5月11日自垛莊、桃墟地區進攻坦埠,企圖占領沂水至蒙陰公路;另以第7軍及整編第48師北攻沂水,策應整74師作戰。華東野戰軍原擬首先集中兵力,截殲孤立、暴露之國民黨軍右翼第7軍及整48師,11日晚獲悉處于中間戰線之整74師冒進,便于就近集中主力加以割殲,當即改變決心,首先殲滅該師。第2、第3、第7、第10縱隊分別鉗制和阻擊河陽、新泰、萊蕪地區的國民黨軍第7軍、整編第11師、第5軍等部,使其不能向整74師靠攏,而集中主力第1、第4、第6、第8、第9縱隊,實施中央突破和斷其退路,殲滅整74師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區。 至13日,整74師先后占領楊家寨、馬牧池等地。當晚,華東野戰軍擔任迂回穿插任務的第1、第8縱隊,分由整74師的兩翼尋隙向縱深楔進。第1縱隊第3師攻占曹莊及其以北高地,構成對蒙陰整65師的正面阻擊。該縱隊主力則攻占黃斗頂山、天馬山、界牌等要點,切斷整74師與整25師的聯系。第8縱隊攻占桃花山、磊石山、鼻子山等要點,切斷了整74師與整83師的聯系,一部占領孟良崮東南之橫山、老貓窩。與此同時,第4、第9縱隊從正面發起攻擊,占領黃鹿寨、佛山、馬牧池、隋家店一線。第6縱隊從魯南銅石急速北進,于14日晨抵達觀上、白埠地區。整74師在其外圍各要點失守后,倉促向孟良崮、垛莊收縮;華東野戰軍隨即加速進攻。第4、第9縱隊經徹夜猛攻,進至唐家峪子、趙家城子一線;第6縱隊在第1縱隊一部協同下,于15日拂曉攻占垛莊,切斷整74師的退路;第8縱隊攻占萬泉山,同第1、第6縱隊打通聯系,形成對整74師的四面包圍。 整74師被圍后,蔣介石一面命令該師固守待援,一面嚴令整編第11、第65、第25、第83師以及第7軍、第84師等部,迅速向整74師靠攏,企圖在蒙陰、青舵寺地區合擊華東野戰軍主力。此時,向孟良崮增援的10個師多數只距離孟良崮一至兩天行程,情況十分緊急。華東野戰軍嚴令阻援部隊堅決阻住援軍,主攻部隊經調整部署后,定于15日下午發起總攻。 盂良崮主峰向西北連接兩個540高地,西北端為520高地;其東南為蘆山,東為雕窩,東西長約10公里,向北崗巒起伏直抵汶河,向南4公里為臨(沂)蒙(防)公路,該山區山峰陡峭,多懸崖絕壁,山上無水,草木甚少。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在向南突圍未遂后,即以第58旅扼守主峰、蘆山、雕窩高地;以第51旅扼守520與兩個540高地;第57旅位于兩旅之間的570(史稱600)高地:師指揮所位于東540高地,企圖憑險固守,并致電國民黨軍統帥蔣介石求援。蔣介石認為此乃與華東野戰軍決戰的良機,遂令張靈甫率部固守,并令空軍空投糧彈,同時令整編第25、第83師等10個整編(軍)向孟良崮增援。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為迅速殲滅整74師,于當日13時調整部署后,即令部隊發起總攻。第9縱隊一部在炮火支援下,于16日8時攻占雕窩。第4縱隊一部于攻占330、高地后,首先楔入520高地與西540高地之間,切斷守軍退路,連續打退守軍4次反擊,與第1、第9縱隊各一部于午夜占領520高地,殲守軍大部,其余部撤向540高地。各部繼向西540高地發起攻擊。第4縱隊一部攀登陡峭山坡,從側后插上西540高峰,突然向守軍發起攻擊,守軍急速向東540高地潰退。張靈甫被迫率指揮所轉至570高地;16日拂曉,整編第74師以1個連至1個團兵力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向西540高地進行連續反擊,第4縱隊堅守部隊傷亡較大,在十分危急之際,第1、第4縱隊各一部趕到,將敵擊潰。第9縱隊向東540高地攻擊的部隊遭守軍優勢兵力的反擊,攻擊受挫。期間第8、第6縱隊于殲敵一部后,正向蘆山攻擊前進。在解放軍的猛烈攻擊下,整74師傷亡慘重,傷員、勤雜人員、騾馬、輜重滿山遍野,陣地已逞混亂。國民黨空軍投下的大批糧彈,多為解放軍所獲。蔣介石嚴令督援的8個師又2個旅,于16日上午開始向孟良崮山區靠攏,又為解放軍的阻援部隊所阻擊。此時,第9縱隊繼續以一部兵力由正北和東北向東540高地攻擊,一部向570高地和孟良崮主峰攻擊。13時,第4縱隊主力附山炮5門,向東攻擊540高地,第6縱隊一部亦由南向東540高地攻擊,戰至14時,攻占該高地,守軍第51旅大部被殲。第8縱隊和第6縱隊一部于13時攻占蘆山,殲守軍第58旅3000余人。 在解放軍的猛攻下,整74師余部被迫收縮于孟良崮、570高地及其間的凹地,隱蔽進行整頓和組織頑抗。第4、第6、第8、第9縱隊合力總攻,戰至17時,將國民黨軍精銳“五大主力”之一整編第74師全部殲滅,師長張靈甫被擊斃。蔣介石得知74師被殲后,老淚橫流。后來冊封張靈甫為黨國第一烈士。其實,在華野準備圍殲74師時,陳毅一直不敢下決心,因為74師是國民黨軍隊最精銳的部隊,有“御林軍”之稱,無論軍官士兵單兵整體作戰素質都很高,人人都以是74師的人為容,陳毅問許世友,許世友快人快語說:你舍不舍得兩個縱隊。意識就是要有犧牲兩個縱隊的決心。陳毅大手一揮說:打。就這樣,決定了74師的命運。戰斗進行的異常殘酷,74師的官兵也打紅了眼,畢竟他們和日軍交手多次,戰斗經驗相當豐富,陣地經常是多次移手,華野官兵傷亡慘重,到最后時刻,74師因沒有糧食和水供應,已經到最艱苦時刻,從徐州飛來空投給養的飛機,把糧食和水大部分投到我軍陣地,74師糧盡水斷,大大影響了戰斗力,華野趁機展開猛攻,6縱,也就是后來的24軍首先攻上孟良崮,因為在堅守漣水時,6縱和74師碰了一陣,結果傷亡較大,6縱受到很大壓力,當時的司令王必成對粟裕說:以后再打74師不要忘了6縱。粟裕答應了這個要求,圍殲74師戰斗打響后,6縱首先將74師的后勤保障基地垛莊拿下,然后連夜飛兵上孟良崮,最后將紅旗插上主峰。巧的是,74師堅守孟良崮時,天一直沒下雨,所有官兵饑渴難耐,戰斗一結束,瓢潑大雨開始下起來,難道是天意要74師覆滅。后來有軍事專家說,如果大雨提前下的話,74師很可能不會被消滅,相反,華野肯定要吃大虧。因為包圍華野的國民黨軍隊已經逼近孟良崮了。所以,陳毅和粟裕來不及打掃戰場就立即撤離了。從對抗擊日本侵略的角度出發來講,張靈甫絕對是一位抗日名將,他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尊嚴作出的貢獻,人民是不會忘記的。另外再說說馬克沁機槍的事,這種機槍體積較大,槍身重,連續射擊時需要加水冷卻,水因為連續射擊溫度升高沸騰蒸發。如果沒有了水,就不能射擊,有經驗的射手在沒水的情況下就用尿來降溫,槍管打紅是常見的,現在的普通步槍和沖鋒槍連續射擊也會將槍管打紅。。

熱心網友

很激烈,74師也不愧是王牌師,最后74師雖然給滅了,但解放軍傷亡也非常大,據說還發生了解放軍槍殺國民黨俘虜的事情,這跟造成了很大傷亡情緒憤怒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