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發生于戰國末期,秦國準備滅燕,而燕太子丹就派荊柯刺秦。荊柯與聶政,專諸,要離并稱為四大刺客。當年駱賓王曾寫詩:“易水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尤寒。”

熱心網友

秦王準備滅掉燕國,燕太子請刺客殺秦王,荊柯準備渡易水時說的

熱心網友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全文是:“"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拷圓_目,發盡上指冠。”

熱心網友

荊柯刺秦王中荊柯刺向燕太子丹辭行

熱心網友

荊軻刺秦王行刺表面上看很卑鄙,其實不然。有史以來,人類社會的政治活動一直非常血腥,對立雙方常常以從肉體上消滅對方為目的,戰爭也罷,決斗也罷,鎮壓也罷,手段不同而已。行刺同樣也是一種手段,特別是弱勢一方在不得已時作乾坤一擲,其方法本身是無可厚非的。     行刺同作戰一樣,要有戰略目標,戰役方案和統籌計劃。成功失敗以其說是運氣和臨場發揮,毋寧說是策劃的高低。而且行刺不同作戰。仗打贏了一切目的就達到了,行刺成功了,預定戰略目標未必能實現,有時行刺失敗了或沒有真正實施,讓對方知道厲害,戰略目標反而順利完成。     古往今來行刺的例子舉不勝舉,但歷史記載中被選為行刺對象次數最多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國自商鞅變法后,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嬴政時滅六國一統天下。六國志士在大局不可挽回的情況下,或士為知己者死,或為家仇國恨,以行刺秦國首腦為手段,前仆后繼。后世出於抗擊強暴威武不屈而載于史籍,其他類似的行刺則湮沒無聞。刺秦作為一種象征流傳千古,具體內容反而退居其次。    一、惜乎不中秦皇帝     歷史記載的最后一次刺秦是西漢開國元勛張良早年所為。留侯張良是韓國人,祖、父先后為五位韓王的相國,所謂五世相韓。父死時張良年紀尚幼,沒等到長大后繼承相國的位置,韓國已被秦滅了,張良心里的怨恨可想而知。家仇國恨,張良以行刺秦始皇的方式為韓報仇,可以說是正當而且是唯一的手段。     張良在國破后為刺秦王散盡家財,可以說是經過長期的策劃和準備,最終采取的方式是伏擊。秦皇出游扈從甚多,貼身博殺絕無可能。為避免被發現,埋伏的刺客人數越少越好而且不能藏得太近。指望一兩個人從遠處用弓箭,擊殺秦王于龐大的出巡隊伍中的希望不大,而且伏擊的方式只能用一次。張良選擇的方法是用一百二十斤重的鐵椎,扔將過去,連人帶車砸個稀巴爛。百來斤的家伙隔著幾十米扔過去難度大大,所以直到張良找到一個扔得動大力士,整個計劃才得以實施。     秦始皇東游時,張良同這位熱心于幫別人復仇,或者是張公子化錢雇來的大力士,一起埋伏在皇帝出巡的路上,等車隊經過時,由大力士奮起一椎。一百多斤重的大鐵塊帶著風聲呼嘯而來,肯定能現在飛過來一發大炮彈似的,車隊中人絕無反應的余地。勝負在此一擲,之前必定經過反復練習,果然擊中車輛,可惜擊中的不是秦始皇所乘的那輛。結果秦皇大怒,普天之下搜拿張良。張良只好更名改姓四處躲避,下邳得黃石老人賜書,后來運籌神算以三寸舌為帝王師,與蕭何、韓信并列為漢初三杰。     博浪沙擊秦皇的計劃稱得上完善,目的也明確,成功的可能性甚高,故清朝朱彝尊有“惜乎不中秦皇帝” 之嘆。然而這“誤中副車” 其實是這個計劃的缺陷。天子出巡,副車三十六,車隊的派場張良應當事前知道。秦始皇出巡次數甚多,當時禮儀草創,沒有回避的規定。秦末雙雄就是因為看見秦皇車駕才有不臣之心的。項羽在吳中觀看秦皇南巡車隊,一時豪情萬丈:“彼可取而代也” 。劉邦到都城咸陽服徭役時見到天子的排場,發出衷心感嘆:“大丈夫當如此也” 。張良行刺之前肯定自己或遣人圍觀過秦皇御駕,擊那乘不擊那乘應當心里有數。誤中副車的一個可能是力士臨場失措,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仍出去,畢竟誰都是頭一回。或者時機沒有掌握好,誰也不能成年累月地維持一套皇家儀仗供練習。再就是秦皇早有防備,各輛車輪著坐。無論如何,張良沒有充分考慮一擊不中的后果。可能一擊已耗盡力士全身力氣,無再戰之能,有此異質的人物絕無僅有,張良無法作連續打擊的策劃。所以說張良的行刺失敗在於具體方案不周全,沒有考慮好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蘇東坡評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出荊軻、?政之下策,逞匹夫之力而于一擊,僥幸而不死。話雖有理,但當年秦朝開國之初,氣吞萬里如虎,張良焉能預料到后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結局。寧可忍辱偷生,不若挺身而出,轟轟烈烈地干一場。“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張良經此挫折,吸取教訓,能為人所不能忍,最終輔佐劉邦代秦而立,算是博浪飛椎的最大成就。    二、漸離擊悲筑     高漸離是燕國人,善于擊筑(與琴類似)。因為是荊軻朋友的緣故,燕亡后逃亡到宋,隱姓在大戶作奴仆。可能是忠於擊筑事業,一身本事扔了可惜的緣故,風頭過后又開始擊筑。筑聲悲亢激越,高漸離是擊筑的頭牌,且筑且歌每次都讓人痛哭流涕。一來二去,秦始皇聽說有這么一個音樂大師,下旨召見。召見時有人認出是荊軻死黨,亂臣賊子理應處死。可是高漸離是不世出的樂壇圣手,秦始皇舍不得殺他,赦免了他的死罪,但也怕效荊軻故事,便命人刺瞎了高漸離的雙目,從此秦廷里遠遠地坐著一個盲人,擊唱著讓氣吞六合的雄主落淚的樂章。     筑擊的好,人也沒什么異常,久而久之秦始皇的警惕放松了,畢竟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這句話還有兩千多年才問世。秦始皇令高漸離坐近些,繞梁三日的東西近些聽效果更佳。高漸離的異心壓根兒就沒有消除,這時便開始行刺的策劃。     高漸離行刺的目的當然是殺死秦王,具體實施的時機則要等最好的機會。作為一個兩眼雙盲的樂師,不可能近身刺殺,只有用手中現有之物作僥幸之擊殺。高漸離以罪人之身入秦廷,渾身上下絕無寸鐵,所能用之物唯有每日所擊之筑。於是高漸離將鉛注入筑中,使筑沉重如鐵,達到擊中致命的程度,等待機會。     再過了些日子,秦始皇的警惕性更為放松,一個茍且偷生的盲樂師在不可一世的君王眼里已經幾乎不再形成威脅,高漸離離秦皇的距離越來越近。終於有一天,乘秦皇沉湎于筑聲時,高漸離出其不意突然拿筑向秦始皇砸去,結果未中,高漸離被處死。     高漸離行刺的動機除了為國為友報仇外,還有對秦皇的怨恨。他行刺的策劃和準備上純屬個人行為,得不到任何外界幫助,加上本身目不視物和秦皇的戒備心理,成功的希望極小。在這種情況下,高漸離依然能長年累月的準備,誘使對方放松警惕,實施行刺計劃,確實是難能可貴。對他來說,所選的方法是唯一可行的手段。可惜這種手段僥幸成分太大,且不說單憑估計距離,即便是僥幸擊中,也很難保證能擊中致命部位。其失敗的一大后果是秦始皇從此不再讓非秦國人靠近自己,以至后來張良只好采取野外伏擊的方式。    三、風瀟瀟兮易水寒     荊軻刺秦王是所有刺秦故事中最著名的,然而也是最失敗的。荊軻是齊人后裔,遷居幾次以后,可以說已經沒有國家的概念,他刺秦往好了說是士為知己者死,說白了就是為虛名所累。     當時秦已破韓滅趙,兵鋒已進燕疆。燕國太子丹出奇謀,遣荊軻入秦尋機脅迫秦王政歸還六國失地,如不從則刺殺秦王。荊軻失手被殺,秦軍發兵攻燕,燕王斬太子丹獻秦國,五年后燕為秦所滅。     太子丹刺秦的動機以其說是解燕國滅亡的危機,不如說是公報私仇。燕丹在秦國作人質時受了秦王的氣,逃亡回國后,一直想殺秦王泄私憤。所以當有人獻計聯合六國及匈奴以抗秦時,他出於私心以曠日彌久而拒絕。當時形勢,合縱是上策,整兵經武是中策,刺秦無疑是下策。     刺秦的目的更有問題,整個計劃希望達到曹沫劫齊桓公的效果,如果秦王寧死不屈再殺人。曹沫以匕首威脅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是發生在齊魯兩國的和會上,魯將曹沫之前與齊軍交戰三戰三敗,喪城失地,魯莊公用人不疑也許找不著別人,依然讓曹沫領軍。眼看打不過人家,只好割地求和。兩國君主會盟時,敗軍之將曹沫用匕首逼著齊桓公退還失地,齊桓公也是貪生怕死之人,當即就答應了。事后齊桓公反悔,心說打不過我,假裝獻地求和,騙我到會,然后刀架我脖子上讓我把戰場上贏來的地都退回去,不干。旁邊管仲勸說,咱不是要圖天下霸業嗎?還給他落個仁義之名更好。這樣曹沫戰場上輸的會場上用匕首給贏回來了。     司馬遷列曹沫于刺客列傳竊以為不妥,三軍上將勝負不可奪志,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那能敗了幾陣,不思整兵再戰,反而使出流氓手段。太子丹僅看到曹沫劫齊桓,國土失而復得,但那是春秋時,國君們還要點臉面,博取仁義的名聲,以便在縱橫天下時得道多助。到了戰國時代,這層面紗早撕碎了,背信棄義爾虞我詐。到太子丹時,秦以豪強之勢欲吞六國,指望象曹沫那樣威脅秦王,還六國失地。即便秦王應允了,事后肯定反悔,荊軻下了殿就會被剁成肉醬。因此刺秦的目的應該是以殺秦王為唯一選擇。     即便以殺秦王為目的,是否應當刺秦也大有商榷的余地。太子丹認為,秦王一死,在外領兵的秦將與繼位的秦王會互相猜疑,乘此機會諸國合縱可破秦。切不說君臣猜疑的前提能否出現,實踐證明趁秦內亂時六國合縱是行不通的。秦國遠交近攻,早已離間了六國,此時已兵攻三晉。太子丹策劃時韓已滅,荊軻使秦時趙已亡。即便殺了秦王,秦國內亂,剩下四國是否能聯合起來?縱然聯手能否是秦之哀兵的對手?如果殺不了秦王,必定惹來秦的報復,太子丹并沒有作政治軍事上的準備,而一廂情愿認為荊軻一去,萬事大吉。這樣的計劃除了能僥幸報私仇外,于國事何補?     太子丹有了刺秦的計劃,具體操作起來更為滑稽。此等大事,應當到天下各地搜羅能人異士,反復推敲計劃,象張良那樣找到合適的人選再動手。到底選什么樣的刺客,太子丹心里其實也沒譜,身邊的人也不知道可用不可用,田光一席話,就讓他認定荊軻是唯一人選。     荊軻到底有什么本事?史記稱荊卿好讀書擊劍,看來是文武雙全的人物。從武藝上看荊軻并沒有什么俠義事跡,只是一次同他與蓋聶討論劍法,話不投機,蓋聶瞪了他一眼,他就揚長而去。與?句踐賭棋時爭棋路,被?句踐呵斥,他不予計較,悄然離去。這兩件事說明他的涵養很好,不象別的俠客那樣拔刀相向,但也許他的刀法劍術壓根就不精,琢磨著拔出來也打不過人家。到燕國后,荊軻結交了一個殺狗的屠夫和擊筑的高漸離,三個人每天在街上喝酒,喝高了高漸離擊筑,荊軻唱歌,屠夫聽著,最后三人抱在一起大哭一場。憑這個簡歷,怎么也看不出荊軻是個可以擔負如此重任的蓋世高手。     荊軻雖然天天醉生夢死但不是酒徒,他生性深沉不露,書讀的多很有些學問。當年知識分子少,荊軻因此得以交往名流。在交往時,他專門結交長者。因此可見,荊軻是一個追求名氣的人。慷慨歌燕市是故作與眾不同,同姜太公釣魚雷同,田光就是他釣來的一尾大魚。     田光這個人是燕國的有名的長者,但長者有長者的毛病。他欣賞荊軻的沉穩,覺得年輕人穩重必為大材,這就是老年人的自以為是。他向燕丹推薦荊軻的原因是喜怒不形于色,僅憑這點就能去刺殺秦王?不知燕丹腦子里想的是什么?田光估計是年紀太大腦瓜有些問題,偏執妄想。燕丹不過說“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 ,當時是個燕國人都知道秦國是大敵,算計些抗秦的策略不至與上不告父母下不傳妻兒。燕丹說的:“所言者,國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 不過是怕老人家愛嘮叨胡吹,事先叮囑一下,真正計劃還沒告訴他。他居然認為人家懷疑他要當燕奸,毅然決然自殺了。     太子丹正等著田光找來荊軻,一起研究他的計劃,荊軻來講老頭就死了,頓時覺得老頭死前推薦的荊軻是全天下最出色的刺客,立刻把全盤計劃說出。荊軻是來圖個出身的,這時才明白是送命的差事,愣了半天回答說國家大事我難以勝任,對計劃也不置可否。太子丹這會兒眼里只有他了,再三連央求代吹捧,荊軻本來是個好虛名的,經不起人抬轎子,糊里糊涂應承下來。太子丹於是奉為上賓,荊軻從此花天酒地,如何刺秦也沒人仔細推敲。     太子丹本錢下了,荊軻久久沒有出發的意思。時局也每況愈下,秦國滅趙,兵臨燕境,眼看大軍就要入燕。刺秦原本就是一線希望,再等下去就失去意義了。太子丹跟荊軻說,是想養你一輩子,可是秦軍來了我也沒那本事了。荊軻講我其實是打算去的,可是秦王根本不會見我。如果有秦國叛將樊于期的人頭加上督亢的地圖,秦王一定見我。太子丹不愿殺樊于期,荊軻自己去,跟樊于期講,我用你的人頭騙取秦王的信任,趁機一刀殺了他,等於是你親自報仇一樣。荊軻身上大概有讓人赴湯蹈火的氣質,樊于期真就自盡了。     太子丹一看惡人讓別人做了,貓哭耗子一場后開始行刺準備。購得天下利匕,?n之劇毒,試用一下傷人立死。再找來十三歲便能殺人的勇士秦舞陽為副手,一切妥當了,荊軻還是沒有動身的意思。太子丹已經沒耐心了,說實在不行就讓秦舞陽先去。好名的荊軻經不起激,說不走的原因是等助手,既然話說出來了,今天就走,於是大家都穿著白衣送他。     易水相送,千百年來傳頌不絕。高漸離擊筑,荊軻和歌,聽得眾人痛哭流涕。等荊  軻唱出了流傳千古的“ 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時,滿座怒發沖冠。這兩句讀了多少遍了,只有凄涼悲壯,始終感受不到壯懷激烈的氣氛。還不如駱賓王的“與易水送人” 更讓人熱血沸騰:“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尤寒” 。可見是高漸離的筑擊高明,讓人可悲可喜。     到了秦國,荊軻先用千金賄賂秦王寵臣,寵臣告訴秦王,燕國打算舉國投降,秦王大喜,高規格接見燕使,這一步的計劃很出色。到了秦宮,計劃就開始出問題。秦舞陽過於緊張,讓人生疑。這時荊軻的長處顯示出來,解釋說是鄉下人沒見過市面,於是荊軻一人上殿。上殿后展示地圖與秦王,圖窮而匕現。荊軻這時候把行刺的首要目的劫持秦王全忘了,按住秦王的袖子當胸就刺。秦王生死關頭斷袖而起,佩劍長一時拔不出來,殿上其他人手無寸鐵,關鍵時刻沒人挺身而出擋劍,殿下侍衛按秦律不聽王令上殿死罪,可秦王手忙腳亂顧不上傳令。結果殿上秦王繞柱子跑,荊軻繞柱子追,秦王被追得只好徒手相搏。   陶淵明指荊軻“惜哉劍術疏”,一個刺客手持見血封喉的利刃,被刺對象被逼得徒手相搏還不能成功。秦王的武藝高不到那去,如果換上殿下執戟之士或者有些武藝的,恐怕要空手入白刃了。當然刺秦首先要有泰山崩于頂而面不改色的膽量,劍術精的刺客未必有這種俠士的氣質,可是荊軻的劍術水平也太低了。     等到荊軻被御醫的藥囊阻了一下,秦王拔出劍來,荊軻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待到渾身是血,死到臨頭時還說,不是殺不成你,是想先擒住你。不知是才想起來,還是打腫臉充胖子?     后人感嘆秦舞陽臨場失措,使荊軻少了幫手。如果太子丹聽荊軻一言,等他找的幫手到了,必能成功,并牽強附會認為荊軻等的是蓋聶。且不說荊軻是否真的等人,秦軍是否容許荊軻沒完沒了地等而僅僅陳兵燕境,即便來了個高手,上得了上不了殿亦未可知,不是每個人都能似荊軻的沉穩。荊軻沉穩是沉穩了,一匕在手熱血沸騰,干什么來的全忘了,就知道殺人了。縱然有人相助,也不過拼一死殺秦王,要回失地門兒也沒有。圖窮匕現,名垂千古,遂了求不世之名的宿愿,是荊軻刺秦王的唯一收獲。    四、布衣韋帶之怒     刺秦政唯一成功的一次是唐且所為。唐且是鄢陵君門客,秦王準備讓鄢陵君遷移到他地,鄢陵君知道是黃鼠狼給雞拜年,差唐且見秦王推辭。春秋戰國時多善辯之士,憑口舌說君王,成功的例子很多。然而秦滅六國君臨天下,秦王已無可說動。唐且自知任重道遠,應該有所策劃。     秦王接見唐且,問明來意,甚為惱怒,這不是給臉不要臉么?三晉盡在我手,多給你十倍的地不是我怕你,是想作善事,你不愿意是不是瞧不起我?唐且說我家主人就知道守著祖傳基業,別說五百里了,給個魏國都不要。秦王那里見過這種杠頭,大怒說你見過天子之怒么?唐且回答沒見過。秦王言:“天子一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唐且說大王見過布衣韋帶之士怒么?秦王一笑,不就是丟了帽子,撕破衣服,磕得頭破血流嗎有什么呀。     唐且說你錯了,那是匹夫愚人之怒,我所說的非布衣韋帶之士怒是:“專諸刺王僚,彗星襲月,奔星晝出;要離刺王子慶忌,蒼隼擊于臺上;聶政刺韓王之季父,白虹貫日,此三人皆布衣韋帶之士怒矣。與臣?⑺氖浚捶ⅲ黛短臁J課夼匆眩慌耍餮宀健?。列舉三個有名的刺客,今天加上我共四個。按著匕首挺身而起:“今將是矣” ,意思是說我就要動手了 。秦王變色長跪說,先生就坐我錯了。鄢陵君因此得保故地。     唐且成功的關鍵是目的明確,只要秦王收回成議,刺秦只是停留在威脅階段。如果秦王不被嚇住,那只好同歸于盡。反正大話已經出口,秦王不會善罷甘休。唐且比荊軻聰明之處在於知道心理戰,攻心為上。荊軻如果持匕在手,慷慨激昂地對著秦王來一段,以他的文化程度,勸樊于期自盡的口才,給秦王的心理震撼絕對大於唐且的引經據典,讓秦退六國失地的大任務恐怕難以實現,至少讓秦王對燕作出承諾,或知道燕有能人不敢輕舉妄動。     當然后人懷疑唐且刺秦是否真有其事。經荊軻之后,秦廷怎么可能讓人懷匕面君?縱然如愿讓秦王收回成命,唐且也出不了秦廷。但整個故事說明行刺時目的重于結果,君子動口高于動手的道理。    五、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     歷史上真正可信的刺秦成功的故事是發生在另一位秦王身上,屬於突發事件。當時秦趙連年交戰,趙國出了個奇才藺相如,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懷和氏璧入秦,完璧歸趙,為趙王所重用。     后來兩國國君相會,藺相如隨趙王與會,為防秦國詭計,另外安排廉頗領兵接應。秦人果然有陰謀,會面時開始飲酒,喝得不錯后秦王說聽說趙王瑟奏的好,能不能吹一下我聽聽?趙王出於禮貌而鼓瑟,這時秦國御史上前寫下“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如此這般記在秦國史書上,對趙國來說是莫大的羞辱。     藺相如見中了秦的計謀,想與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上前說我王聽說秦王善為秦聲,請秦王擊缶,大家互相娛樂一下。秦王不是傻子,當然不上當。藺相如跪在秦王前請秦王擊缶,秦王依舊不肯,看你跪到何時。藺相如這時講了一句話:“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秦王左右聞聽此言,上前欲殺藺相如。藺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秦王心中害怕,只好胡亂擊了一下。藺相如喚來趙國史官,吩咐記下“某年月日,秦王為趙擊缶” ,為趙國找回了面子。     “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 ,表面意思是你不答應就死在你面前,真正的意思是你不答應與你同歸于盡。藺相如以機智聞名,關鍵時刻居然能有此絕妙之語,讀此語,次次令人拍案叫絕,并且熱血沸騰。當秦王護衛上前動武時,他跪在地下,大喝一聲,能令秦國壯士膽喪,可見其殺氣之重。藺相如一書生,不怒即已,一怒殺氣騰騰,人不敢與爭,能文能武,憑此足列春秋戰國謀士之首。     更能得的是,藺相如此語留有余地。假設秦王真不擊缶,藺相如如果挺身刺殺,混戰一場,趙王安危難料。為國君安危計,藺相如并不會真刺秦,到那時也就自盡了事,以一己之身洗趙國之恥。藺相如事先安排援軍,使秦不敢加害趙王,可謂料敵于先。虎子以為,刺客以藺相如為千古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