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患者翁文輝在哈醫大二院住院67天,花費550萬元.從翁文輝的天價醫療費可以看出,大醫院成了逐利的機器.但患者卻不得不去"挨宰",這到底是誰的原因造成的呢?

熱心網友

一、 醫療機構的趨利行為對于公有制醫院,目前國家所給予的財政補貼非常有限,90%以上要靠醫院自己創收。為了保證盈利,醫院按科室收入完成情況來分配獎金和工資,這迫使醫生想方設法增加診療的項目、次數,以期獲得較好的收益。實行藥品招標后,臨床用藥檔次普遍提高,廉價藥品被冷落。藥品和設備銷售中各種明折暗扣,促使高價藥、濫用藥、超標用藥十分普遍。另外,醫院為增加競爭力和醫療收入,設備不斷更新,且周期...

熱心網友

一、 醫療機構的趨利行為對于公有制醫院,目前國家所給予的財政補貼非常有限,90%以上要靠醫院自己創收。為了保證盈利,醫院按科室收入完成情況來分配獎金和工資,這迫使醫生想方設法增加診療的項目、次數,以期獲得較好的收益。實行藥品招標后,臨床用藥檔次普遍提高,廉價藥品被冷落。藥品和設備銷售中各種明折暗扣,促使高價藥、濫用藥、超標用藥十分普遍。另外,醫院為增加競爭力和醫療收入,設備不斷更新,且周期短,高消費設備替代便宜的常規設備,為早日收回成本,醫院鼓勵、迫使醫生多開檢查單。這樣一來,就出現了所謂的“大處方”、“大檢查”。由于醫院的趨利行為助長很多過度醫療,醫患之間因此充滿了猜疑、不信任,因藥費、療效、服務等問題而發生的糾紛層出不窮,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任與托付越來越少,有時甚至發展成一種強烈的對立關系。二、法律意義下醫生的過度自我保護現在我國的醫療事故條例實行“舉證倒置”,就是說當發生醫療事故,患者狀告醫生的時候,不必由患者出示醫生有罪的證據,而要求醫生提供自己無罪的證明,否則即判定醫生有罪。于是,醫生為了避免漏診或者誤診,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或醫療事故,便會要求患者做所謂的全面檢查,使自己的診斷有更多方面的充足的依據。也就是說,為了自保,無論是檢查還是開藥,醫生可能會傾向于保險第一。這樣一來,就難免會擴大檢查范圍,造成過度醫療

熱心網友

過度醫療 有多少可以避免《家庭醫藥》2005年11月號 我國醫療衛生領域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廣大農村人口、城市弱勢群體看病難、看不起病;另一個就是過度醫療,大處方、大檢查、藥物濫用和手術濫用的盛行。 過度醫療,顧名思義就是醫療的“過度”,是指醫療服務提供者對患者進行不必要的診療活動消費。 這些原本不必要的檢查、治療,使患者不但要承受病痛帶給自身、帶給家庭的不幸,...

熱心網友

過度醫療 有多少可以避免《家庭醫藥》2005年11月號 我國醫療衛生領域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廣大農村人口、城市弱勢群體看病難、看不起病;另一個就是過度醫療,大處方、大檢查、藥物濫用和手術濫用的盛行。 過度醫療,顧名思義就是醫療的“過度”,是指醫療服務提供者對患者進行不必要的診療活動消費。 這些原本不必要的檢查、治療,使患者不但要承受病痛帶給自身、帶給家庭的不幸,還要承受這種極不合理的醫療高消費帶來的經濟上的重壓,以及過度檢查、用藥、手術帶來的“額外”傷害! 為此,我們有必要讓廣大讀者看清過度醫療的現狀和它產生的原因,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為您分析怎樣減少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過度醫療,少花錢、少受痛苦,科學地看待疾病、治療疾病。 策  劃:本刊編輯部 執  行:張 宇 指導專家:解放軍302醫院副主任醫師、博士 劉士敬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主任醫師 李啟富 河北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河北省腫瘤研究所教授、主任醫師 趙澤貞 ■ 過度醫療之害 一個普通的感冒,給你開最好最貴的抗生素;碰傷一下頭給你來個CT、磁共振檢查;本可以順產的孕婦卻建議你進行剖腹產;門診可以解決的問題卻要收入院治療;在已經失去治療時機的晚期癌癥患者身上進行費用昂貴的手術、化療…… 這些現象,相信我們很多人都了解或親身經歷過。過度醫療并非只是浪費醫療資源那么簡單,更主要的是它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不該做的檢查做了,如果是無創的,僅僅是多花了一些錢;如果是有創的,還要再承擔肉體上的痛苦。不該用的藥用了,就可能因為藥物的毒副作用造成臟器損害、成癮依賴,甚至致殘、致死等。 據調查,我國醫療市場每年消費4800億元,并且保持著1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在這個宏觀數據背后,隱含著人們對擁有健康的期盼。然而,表面上看每年都有巨額資金用于醫療支出,醫療事業似乎是欣欣向榮,而大多數患者,卻得不到最好、最合理的治療。2003年衛生部組織開展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群眾有病時,有48.9%的人應就診而不去就診,有29.6%的人應住院而不住院。醫療費用每年都保持著高速增長,老百姓卻離合理的醫療保障越來越遠。 ■ 過度醫療,誰之“過”? 作為當前醫療實踐中客觀存在的一種不良現象,過度醫療是多方面的原因交互作用的結果。既有醫生、醫院方面的原因,也有患者方面的原因;既有衛生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方面的原因。一、 醫療機構的趨利行為 對于公有制醫院,目前國家所給予的財政補貼非常有限,90%以上要靠醫院自己創收。為了保證盈利,醫院按科室收入完成情況來分配獎金和工資,這迫使醫生想方設法增加診療的項目、次數,以期獲得較好的收益。實行藥品招標后,臨床用藥檔次普遍提高,廉價藥品被冷落。藥品和設備銷售中各種明折暗扣,促使高價藥、濫用藥、超標用藥十分普遍。 另外,醫院為增加競爭力和醫療收入,設備不斷更新,且周期短,高消費設備替代便宜的常規設備,為早日收回成本,醫院鼓勵、迫使醫生多開檢查單。這樣一來,就出現了所謂的“大處方”、“大檢查”。 由于醫院的趨利行為助長很多過度醫療,醫患之間因此充滿了猜疑、不信任,因藥費、療效、服務等問題而發生的糾紛層出不窮,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任與托付越來越少,有時甚至發展成一種強烈的對立關系。二、法律意義下醫生的過度自我保護 現在我國的醫療事故條例實行“舉證倒置”,就是說當發生醫療事故,患者狀告醫生的時候,不必由患者出示醫生有罪的證據,而要求醫生提供自己無罪的證明,否則即判定醫生有罪。 于是,醫生為了避免漏診或者誤診,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或醫療事故,便會要求患者做所謂的全面檢查,使自己的診斷有更多方面的充足的依據。也就是說,為了自保,無論是檢查還是開藥,醫生可能會傾向于保險第一。這樣一來,就難免會擴大檢查范圍,造成過度醫療。三、過度醫療難以界定 臨床醫學是一門復雜的科學,每一個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即使同一種疾病也有不同的表現,同一種疾病的不同時期治療方法也不同,加上由于人類尚未完全征服疾病,醫學和醫生有時在疾病面前也不是強勢,為了患者的利益,有時醫生也不得不采取一些“大包圍”的診療手段。哪些檢查是正確診斷所必須的、哪些是多余的,用藥的選擇如何,基本上由醫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水平而定。因此,對過度醫療的判斷也就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量化指標。這也是過度醫療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四、患者對疾病治療目標、期望值不科學 由于普通百姓缺乏醫學知識,不理解某些疾病在目前無法根治,不知道某些檢查本身也是有害的,甚至不知道治療目標在哪里,盲目認為貴的就是好的,急于求成,要求醫生用好藥,做各種檢查。也有患者基于自己想當然的判斷、聽信廣告或者道聽途說,不惜巨額花費自行買藥來吃。最后不但沒治好病,花了冤枉錢,反而可能傷了身體。這些,恰恰都助長了過度醫療之風。 ■ 可以避免的“過度醫療” 作為普通讀者,我們對制度的完善無能為力,我們也無法從專業角度判定醫生的檢查治療行為是不是屬于過度醫療。但是,就像在上面談到的,臨床上很多過度醫療都是由于患者或家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下面,就從典型案例入手,為您剖析哪些過度醫療,是“我們自己的錯”。 現象一:追求“根治”引發過度醫療 很多人認為,治病求“斷根”是天經地義的事,所謂控制癥狀是“治標不治本”。只要是天天吃藥,就是病沒治好。他們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四處求醫問藥,不惜花光多年的積蓄,浪費了很多金錢以及人力,甚至掉入了虛假醫療廣告的陷阱,屬于典型的自身過度醫療。 典型案例:老王在今年的單位體檢中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在當地醫院看病后,醫生為老王開了降糖藥,叮囑他要長期堅持服藥、定期復查血糖。老王不解:那我這病是斷不了根了?這輩子就離不開藥了?不管醫生怎樣解釋,老王堅持認為只有“斷根”才是真正治病,斷不了根就是治不好病,就是庸醫。 于是,老王多方打聽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不管是道聽途說的偏方,還是報紙電視上的廣告,統統買來試。可是一年過去了,醫藥費花了一兩萬,血糖卻越來越高…… 專家剖析:要讓大家接受正確的觀點,首先要確定什么叫“根治”。從嚴格的意義來講,“根治”是指一次治療后不再發病。其實,能一次治療不再發病的疾病并不多(只有那些能獲得永久性免疫的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某些經正規用抗生素治療獲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一些經手術治療摘除病灶后不再發生的疾病如闌尾炎、扁桃體炎等,才可稱得上“根治”)。如感冒治愈后還有可能再次感染而發病,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常見病;再如子宮肌瘤、胃潰瘍就是手術切除后也有可能再次發病。 就糖尿病來說,醫學界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醫同樣如此。有些人患糖尿病后,盲目迷信一些所謂“祖傳秘方”、“專治糖尿病”、“糖尿病可以根治,服藥幾月包好”等廣告宣傳,結果落得人財兩空。其實,雖然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可以完全控制。有部分病情輕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必服藥,僅靠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就能夠維持血糖在正常水平;即使病情較重者,只要堅持正確的、長期的治療,同樣可以長壽。 《家庭醫藥》提醒:就當前的醫療技術而言,確實還有很多疾病,尤其是如糖尿病、高血壓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病無法根治。但無法根治并不代表無法治療,只要能夠控制疾病的發作、進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種治療就是有效的。總之,完全沒有必要為求一個不切實際的“根治”而掉入過度醫療的誤區。 現象二:過分“大方”導致的過度醫療 在“手頭”越來越寬裕的情況下,人們對治病也越來越“大方”,特別是對于那些在當前醫療改革中依然享受著公費醫療或者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的患者,由于看病不花自己的錢或者很少花自己的錢,一旦有錯誤的醫療消費觀念,在看病的過程中就容易滋生過度醫療消費的愿望與需求,“過度大方”進而導致“過度醫療”。 典型案例:小麗的媽媽患有老慢支,每年都會發作幾次。每次聽到母親的咳嗽和喘息聲,小麗都非常心疼。這幾年家里經濟情況好了,母親的病一發作小麗都會帶她去醫院住院治療,并要求主治醫生用最好的藥,抗生素點名要100元以上一支的。為了防患于未然,她每次都要求醫生為母親做一個全身檢查,什么CT、磁共振一樣都不能少。 然而,時間一長,小麗媽媽發作時的感染卻越來越難以控制,有時一連換好幾種藥都不奏效。最后,老太太發展到右心衰竭,生活不能自理,度日如年。小麗不理解,難道好藥、貴藥反而用錯了嗎? 專家剖析:貴藥=好藥=好療效,這是民間一直存在的誤區。其實,藥價的高低,不是根據藥物對某一疾病的療效而定,而是根據其原料成本、工藝過程、銷售環節等因素決定的。能夠最有效控制疾病的發展,副作用最小,不導致藥源性疾病,價格適中的藥才是好藥。如螺旋霉素的售價,約等于紅霉素的幾倍,而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僅是紅霉素的1/32。目前較貴的抗生素都具有很廣的抗菌譜,因此對不明病原菌的感染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不問病情一概用“好藥”,反而會因為它們的“廣譜”引起體內細菌耐藥,甚至引起菌群失調。小麗的母親就是因為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造成細菌耐藥,感染也就越來越難以控制了。 同時,任何有創的或無創的檢查都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如CT檢查、拍片、透視中所用的X線對人體的損害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是必需,過度檢查完全沒有必要。而且,做了太多檢查難免會出現一些“疑似”異常的結果,患者可能因此背上心理包袱,久而久之反而危害健康。 《家庭醫藥》提醒:就醫并不同于普通的消費,不能簡單地用價格來衡量診療質量的高低。因此,也完全沒有必要去刻意追求醫療高消費。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而不是“最貴”的診療項目。 現象三:受虛假醫療廣告誤導催生過度醫療 很多患者因為醫藥知識的匱乏,容易輕信一些媒體上刊登(播發)的所謂醫藥廣告。比如乙肝病毒攜帶者,輕信能讓大小三陽迅速轉陰的虛假廣告,結果花了很多冤枉錢,大小三陽沒有變化,人卻被弄得傾家蕩產。有的根本就不是大小三陽,被騙子給扣上“乙肝病人”的帽子,于是到處求醫購藥,被騙得兩手空空。有的接受了錯誤信息的誤導,自以為“久病成良醫”,自己為治病設計出一套方案,指揮醫生的醫療行為,動不動就要到醫院化驗檢查,指名道姓要求使用什么藥物。 典型案例:小鐘在高考體檢時被查出乙肝小三陽,乙肝病毒DNA定量是陰性,醫生說不用吃藥治療,平時注意休息、飲食,定期復查就行了。但一想到自己體內還有可怕的乙肝病毒存在,一想到以后工作生活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小鐘就坐立不安。于是他留意報紙、電視上的廣告,看到有什么“大小三陽包轉陰”的“藥品”就不惜花重金買來吃,頻繁到各大醫院復查兩對半、DNA、B超等,光檢查費就花了上千元。后來,又從一個“老草醫”那里抓來幾大包不知名的草藥,吃了幾天,突然出現全身黃疸,像個“金娃娃”似的。到醫院檢查,結果是吃出了藥源性肝損害…… 專家剖析:乙肝的治療是過度醫療的“重災區”。究其原因,主要是患者對疾病缺乏科學的認識,容易接受來自廣告或道聽途說的誤導所致。 乙肝患者一旦得病,心中恐懼,四處奔波,急于治愈。由于對肝病的認識幾乎為零,容易盲目聽信廣告宣傳,使用廣告推薦的藥物。尤其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即便醫生好言相勸,認為暫時可以采取醫學觀察,不必用藥,患者卻認為這是醫生水平不高,一定有好藥可以“轉陰”,這也正中了一些不講醫德的醫療人員的“下懷”,為其開出這樣那樣的藥物。然而乙肝患者機體尚處于免疫耐受狀態,對于這些治療不產生應答,用藥實際就是一種浪費。 輔助檢查同樣如此。不少患者長年累月接受著一些額外的、不必經常進行的化驗檢查。而一般來說,如果患者沒有進行特殊的抗病毒治療,就沒有必要頻繁檢查肝炎病毒指標和病毒變異指標。目前各地興起和大肆炒作的乙肝病毒DNA檢測,實際上誤導了廣大患者,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和混亂。還有的乙肝病毒攜帶者每隔1~2月就做1次B超檢查,其實這么短的時間內,肝臟組織不會發生多大變化。 另外,我國藥物性肝損害的病例正在以每年3%~4.5%的速度增長。使用中藥治療乙肝是我國特色之一(編者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中藥能治愈乙肝),但中藥也有副作用,臨床上常用的一些中藥,如川楝子、山豆根、虎杖、土茯苓等等,長期使用都有一定的肝毒性作用。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不少乙肝患者在盲目使用中藥復方后,病情加重,甚至于惡化的事例。 《家庭醫藥》提醒:我們不能指望非法醫療廣告的發布者能夠自律,但我們可以選擇從正規的媒體上獲得自己所需的醫學知識,提高自己辨別虛假醫療廣告的能力。 現象四:“孝道”助長過度醫療 “只要是給爸爸治病,花再多的錢,我們做兒女的都心甘情愿。就是覺得父母把我們養大那么辛苦,花了那么多心血。像父親那個病雖然我們也知道治也沒什么用,但總算是盡了做子女的一份心,將來自己心里也好受些呀。”這是一位病人家屬的話,這番話,既讓我們敬佩其孝心,又為其無奈和無知感到同情,對其助長過度醫療感到可悲。 典型案例:記者在醫院曾經遇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入院后被查出患有胃癌,醫生為老人進行剖腹探察,發現老人的腫瘤已經在腹腔廣泛轉移,已經沒有手術的價值。但是,老人的家屬卻堅決要求手術、化療,所有治療腫瘤的手段都要上,一樣也不能少。最后老人接受了手術和化療,不到兩個月時間,人全變了形,身體被活活拖垮,離開了人世。 專家剖析:目前在癌癥的所有醫療手段中,手術仍占主導地位。但有的晚期癌癥患者癌細胞已多處擴散,此時根本無法手術,如果強行手術則對患者有害無益;有的患者反復化療,造成白細胞降低,身體虛弱,此時再次化療只會增加痛苦,加速死亡;有的放化療過度引起的后遺癥治療起來相當困難,使患者本人痛苦萬分。 與上面的例子相對應的,另有一位70歲的晚期癌癥患者,病情及探查結果與那位老人極相似,不同的是,家屬選擇了關閉切口,采用姑息治療。此后積極支持及配合醫生治療,以鎮靜平和的態度對病人進行心理安撫,使患者樹立了足夠的信心與疾病抗爭,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醫生給予適量的化療藥物,加上中藥、免疫制劑、營養支持、對癥處理、適當運動等綜合性措施,病情好轉,食欲及體重漸增,兩個月后出院回家療養。至今已存活兩年,精神及體貌如同常人。 現在,在對癌癥特別是晚期癌癥的治療上,越來越多的醫生強調“姑息治療”。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姑息治療”下的定義是:對那些給予系統的治愈性治療無反應的病人,給予積極的癥狀治療和生活護理,控制疼痛及其他癥狀,結合心理和精神等給予全面的支持和治療,盡可能幫助病人享受有活力的生活,使他們在有尊嚴,基本無痛苦的條件下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后歷程。 《家庭醫藥》提醒:癌癥的治療是非常復雜的,應根據每個患者的病程、病種、病位、細胞類型、惡性程度、年齡、體質等全面情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以上兩名患者病情雖然相似,但采用的治療方案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前者人財兩空,成了過度治療的犧牲品。后者治療適度,提高了生活質量,延長了壽命。 編后:過度醫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其根源復雜,消除這種現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辦到的。那么,在這種現象還客觀存在的情況下,作為普通百姓,我們平時還是應該多學習醫療衛生常識,對疾病的治療要有合理的目標和心理預期,患病時注意與醫生之間的交流……一句話,那些因我們自身的原因導致的過度醫療,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