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文章結構方式共有6種,分別為總分式、并列式、分述式、對照式、遞進式、縱橫式。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要明確無誤;材料是血肉要豐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各種文章結構的具體含義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論讀書》,三個部分分別1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采用并列的結構。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部分與部分關系平列,分述與總述則有層次輩分之別。其方式有先分后總式、先總后分式和先總后分再總式。先分后總,是把所要表述的對象或主題分成若干部分或側面,從不同角度漸次展開闡說或論述,最后在此基礎上作出結論或歸納全文。先總后分與之相反,是先提綱挈領,從總體述說,然后再劃分若干層次或側面,分別闡說或論述,從不同側面貫徹總論總述。先總后分再總是先總論,然后分而論之述之,最后再總括,更上一層樓,使文章邏輯嚴密,條理分明,中心突出。內容復雜的論說文常取此種方式。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駁了敵論中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即中國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駁了敵論;后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