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魎》具體指鬼界的什么?
熱心網友
魑,同螭,也同?w齲m。而“魍魎”,則有多種說法,比如“蝄蜽”、“罔兩”、“方良”和“?蜽”,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罔兩”中的“兩”換成三框中加一個“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軟2003中都沒有那個字,而那個字卻赫然不能算是繁體異體,頂多是咱們平時不用它罷了。 “魑魅”和“魍魎”是分開解的。 而且,雖然“魍魎”是在一起,“魑”和“魅”卻各有各的意思。 魑魅: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杜預注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辭海》P211) 換句話說,魑魅就是鬼怪——《邪櫻》中的妖精應該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馬上會想到無定鄉八老中的“刀四”,這個家伙雖然還沒怎么露面,卻大約不會是山里河里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么? 或許應該說,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為《說文》中明明白白地寫著,“鬽,老物精也”。《周禮》又說,“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鄭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說,“鬽”,是百物之精靈。 而“魑”這種東西,則比“魅”要復雜一點。 《辭海》中解釋,魑,是一種無角的龍——這讓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騰蛟真人,但騰蛟真人是有翅膀的,恐怕不能算——可《說文》中又說,“魑,若龍而黃”。既然“若龍”,那就不是龍了。 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種獸形的山神,鄭玄則干脆說了這么一句:“魑,猛獸也。” 但魑是一種像龍的東西總不會有錯,在對“?鋇慕饈橢校小妒芳恰房梢暈ぃ妒芳?齊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龍非?薄? 我私下里估計,這“非龍非?鋇模隙ň褪翹隍哉嬡肆恕? 說完了“魑魅”,那就該說說“魍魎”了。 “魍魎”除了寫法多一點之外,含義也不算少。 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層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無所依的樣子”,前者在《莊子》里還有個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賦》中也有提及。(參照《王力古漢語字典》P1739) 至于后者,《淮南子 覽冥訓》中有個我很喜歡的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 當然,我更重視的應該是和神仙鬼怪牽扯著的東西。 魍魎,嚴格地說,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國語 魯語下》說,“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 “夔”這種東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再說,至少“罔兩”已經有了下落——罔兩——魍魎者,繡山萬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說到這里,忽然想起來那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好吧,接著該說“魑魅魍魎”了。 到底是從什么地方有的“魑魅魍魎”這個說法?我琢磨了好久,不得要領。 直到有一天去亂翻那本為《邪櫻》預備下的“妖精大全”:《古本山海經圖說》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前言中馬昌儀引了《左傳》——這大約是我能找到的有關“魑魅魍魎”的最早出處了。 《左傳 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
熱心網友
魑,同螭,也同?w齲m。而“魍魎”,則有多種說法,比如“蝄蜽”、“罔兩”、“方良”和“?蜽”,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罔兩”中的“兩”換成三框中加一個“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軟2003中都沒有那個字,而那個字卻赫然不能算是繁體異體,頂多是咱們平時不用它罷了。 “魑魅”和“魍魎”是分開解的。 而且,雖然“魍魎”是在一起,“魑”和“魅”卻各有各的意思。 魑魅: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杜預注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辭海》P211) 換句話說,魑魅就是鬼怪——《邪櫻》中的妖精應該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馬上會想到無定鄉八老中的“刀四”,這個家伙雖然還沒怎么露面,卻大約不會是山里河里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么? 或許應該說,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為《說文》中明明白白地寫著,“鬽,老物精也”。《周禮》又說,“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鄭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說,“鬽”,是百物之精靈。 而“魑”這種東西,則比“魅”要復雜一點。 《辭海》中解釋,魑,是一種無角的龍——這讓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騰蛟真人,但騰蛟真人是有翅膀的,恐怕不能算——可《說文》中又說,“魑,若龍而黃”。既然“若龍”,那就不是龍了。 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種獸形的山神,鄭玄則干脆說了這么一句:“魑,猛獸也。” 但魑是一種像龍的東西總不會有錯,在對“?鋇慕饈橢校小妒芳恰房梢暈ぃ妒芳?齊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龍非?薄? 我私下里估計,這“非龍非?鋇模隙ň褪翹隍哉嬡肆恕? 說完了“魑魅”,那就該說說“魍魎”了。 “魍魎”除了寫法多一點之外,含義也不算少。 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層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無所依的樣子”,前者在《莊子》里還有個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賦》中也有提及。(參照《王力古漢語字典》P1739) 至于后者,《淮南子 覽冥訓》中有個我很喜歡的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 當然,我更重視的應該是和神仙鬼怪牽扯著的東西。 魍魎,嚴格地說,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國語 魯語下》說,“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 “夔”這種東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再說,至少“罔兩”已經有了下落——罔兩——魍魎者,繡山萬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說到這里,忽然想起來那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好吧,接著該說“魑魅魍魎”了。 到底是從什么地方有的“魑魅魍魎”這個說法?我琢磨了好久,不得要領。 直到有一天去亂翻那本為《邪櫻》預備下的“妖精大全”:《古本山海經圖說》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前言中馬昌儀引了《左傳》——這大約是我能找到的有關“魑魅魍魎”的最早出處了。 《左傳 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
熱心網友
四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