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寶寶快四個半月了,很愛笑可就是笑不出聲,不知道怎么回事,很擔心,怎么辦???

熱心網友

我的寶寶也是這樣,你逗他吧,他就沖你列嘴笑笑,不出聲,開始我也很擔心,不過我發現他大了就好多了,他現在6個多月了,經常會笑出聲來,有時不逗他,他自己玩的開心也會笑出聲來呢,所以不要想太多,慢慢會好的,多注意觀察啊!

熱心網友

我家寶寶也快四個半月了,笑也只是哈一聲,只有她爸爸逗她才偶爾大聲笑,沒什么問題的,放心吧。

熱心網友

沒關系,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都不相同,不可能與育兒書籍完全一致。只要孩子健康,吃飯睡覺沒有問題,平時多跟他說話,多逗逗他,相信很快就能聽到他的笑聲了。

熱心網友

德國幽默治療中心主席夏埃爾。蒂特研究發現:一個高興的兒童每天笑400 次,一個有幽默感的成人每天笑15次,而精神憂郁的成人平均3 天還笑不到一次。如果這位德國的“幽默長官”所說的“一名兒童每天笑400 次”有科學根據的話,那就是說每個兒童每天除了睡覺之外(按平均每天睡覺10小時計算),剩下的時間(14個小時),孩子每2 分鐘就應該笑一次。 對于人生,我有自己的理解:能夠事業有成當然最好,退而求其次,最少應該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所以,女兒出生后,我把培養她的“笑能力”當作了一個教育目標。 開始時,女兒的笑只有“形象”沒有聲音。兩個月大時,有一天,在我用一個有聲音的電動小玩具逗引下,女兒突然發出了“咯咯咯”的笑聲,這突如其來的歡笑聲又一次讓我感到了驚喜!她學會講話時,我在原來逗引的方式上,又增添了給她講兒童笑話,雖然女兒一時還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內容,但她看到我用滑稽的表情和夸張的聲音講故事時,她總是笑個不停。往往是我一個故事剛一講完,她又纏住我講第二個。 女兒四歲時進了鷹潭市幼兒園。不過這時我對女兒“笑機能”的調動不只停留在逗笑上,而是更注重她“笑能力”的自我表現。為了培養她自我表現的意識,我時常帶她去藝術劇院看相聲和小品表演,在那種觀眾氣氛濃烈的場面里,讓她體會笑給人們所帶來的藝術感染力,從而調動起她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除了帶她去劇院親身感受觀眾的熱烈氣氛外,在家里,只要電視上播放相聲、小品或影視搞笑片之類的娛樂性節目,我也必定會陪著她一塊觀賞。 也許是女兒看多了“搞笑”節目,模仿力很強的她經常有模有樣地學著臺詞、做著動作,她的這些“逼真”的模仿常常令我和丈夫大笑不止。 女兒讀小學了。由于此前的六年里我對女兒進行了密集型的“笑能力”訓練,女兒上學時,她很快就用歡笑贏得了班上小朋友的喜歡,大家都愿與她在一塊玩。有一天課間,女兒給幾位小朋友講了一個我講給她的笑話:“從前有一個名叫尼克的小朋友和他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在火車上,尼克時時把腦袋伸出窗外,他爸爸說‘尼克,安靜些!別把腦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頭伸出去了,于是,他爸爸飛快地拿掉了尼克頭上的帽子,把它藏在身后,說‘看,你的帽子被風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起來,想找回帽子。爸爸說‘嗨,吹聲口哨,你的帽子或許就會回來的。’尼克湊到車窗口吹起了口哨。他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回尼克頭上。‘哦,真是奇跡!’尼克笑了,他很高興,飛快地拿下爸爸的帽子,丟出窗外。‘現在輪到你吹口哨了,爸爸。’尼克快活地對爸爸說。”女兒的笑話剛說完,立刻在小朋友們中爆發出一陣笑聲…… 女兒善于用自己的笑來感染周圍的小朋友,這樣一來,就時常吸引了鄰居家的小朋友來我家“大鬧天宮”。有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家,走進客廳時,就聽到女兒的臥室里傳出嘻笑聲,我輕輕走到她的房門前一看,眼前的景象讓我很驚訝,只見鄰居家的四個孩子圍成一圈,坐在我女兒身邊,豎起耳朵在認真地聽女兒給他們講兒童笑話。女兒一面講著笑話一面做著夸張的動作,她的滑稽神情惹得這群孩子一陣陣大笑。望著極盡自我表現的女兒如此投入地“演講”,我沒有打攪他們的“好事”,而是獨自到廚房里多做了一些飯菜,準備留這些孩子在我家吃飯。等做完飯菜,我發現這些孩子仍津津有味地聽女兒給他們講新的故事。吃晚飯了,孩子們邊吃邊繼續讓女講笑話。 一時間整個飯桌成了笑話演說場。直到這些孩子的父母紛紛找到我家,一見這歡笑的場面,他們都夸獎女兒是小區里的“快樂寶貝”。 笑是一種能力。笑代表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而愛笑的孩子,也更容易在社會交往中得到接受。早期對孩子“笑能力”的訓練確實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塑造他們的健康人格,更適合現代兒童智商、情商的開發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