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言文
熱心網(wǎng)友
《酒泉子 長憶觀潮》 宋·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潘閬在太宗和真宗兩朝做過幾任小官。太宗時,因言行“狂妄”得罪權(quán)貴,被攆出汴京,飄泊江湖,賣藥為生,曾流落到杭州。杭州在錢塘江畔,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是潮汛的高潮期,皇朝把這一天定為“潮神生日”,要舉行觀潮慶典。每到這一天,皇親國戚、達官要人、百姓居民,各色人等,傾城出動,車水馬龍,彩旗飛舞,盛極一時。還有數(shù)百健兒,披發(fā)紋身,手舉紅旗,腳踩滾木,爭先鼓勇,跳入江中,迎著潮頭前進。潮水將起,遠望一條白線,逐漸推進,聲如雷鳴,越近聲勢越大,如滄海橫流,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山鳴谷應。水天一色,海闊天空。弄潮兒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略不沾濕。 人們觀潮,現(xiàn)在在浙江海寧。但在北宋,觀潮勝地卻在杭州。海寧觀潮是明朝錢塘江改道以后的事。潘閬在杭州可能住過幾年,漲潮的盛況當然給他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以致后來經(jīng)常夢見漲潮的壯觀。這首《酒泉子》的小詞,就是他為了回憶觀潮盛況而作的。他用《酒泉子》這詞牌寫過十首詞,其一、二憶錢塘,其三、四憶西湖,其五至其十分別憶孤山、西山、高峰、吳山、龍山、觀潮。每首起句均冠以“長憶”二字,后半闋第三句俱冠以“別來”二字。十首中以這第十首寫得最好,最為后人所傳誦。尤是“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這兩句,使那些敢于在風口浪尖上向潮頭挑戰(zhàn)戲弄潮頭藐視潮頭的錢江健兒的神韻躍然紙上。酒泉子潘閬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詞的上闋寫觀潮,下闋寫弄潮兒的表演。寫觀潮,寫到了人群涌動的盛況和潮水洶涌的氣勢;寫弄潮兒的表演,寫到了他們高超的技藝和觀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寫時,可以選取第一人稱的視角,抓住觀潮人、潮水、弄潮兒、自己的感受四點來寫,重點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兒上面。補充注釋潘閬宋人,生年不詳,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遙,大名(今屬河北省)人。曾在洛陽賣藥,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詩受薦舉。自制《憶余杭》多首,一時盛傳,曾得蘇東坡的欣賞,把它寫在玉屏風上,石曼卿還使人照詞意作過畫。《酒泉子》原詞共十首,都是對杭州名勝的回憶。它們和唐五代詞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閬的自制曲。錢塘,今杭州市。1。萬面鼓聲中江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fā),聲勢震人。弄潮兒指錢塘江畔觀潮時踏潮獻技的人,他們都年輕力壯,善于泅水。2。這是難得一見的壯奇畫面江邊,千萬人正在翹首凝望,等待那江潮的勃涌。過不多久,它終于來了!裹帶著雷轟鼓鳴般的巨響,江潮奔騰而至,滄海似乎要把它的水全部傾倒在這里,而更為神奇的是,濤頭浪尖竟然敖立著幾位矯健的弄潮勇士,他們隨波出沒,而手縶的紅旗卻始終不濕,這真是何等地驚心動魄和扣人心弦!。
熱心網(wǎng)友
酒泉子潘 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酒泉子》是寫難得一見的壯奇畫面,江邊,千萬人正在翹首凝望,等待那江潮的勃涌。過不多久,它終于來了!裹帶著雷轟鼓鳴般的巨響,江潮奔騰而至,滄海似乎要把它的水全部傾倒在這里,而更為神奇的是,濤頭浪尖竟然敖立著幾位矯健的弄潮勇士,他們隨波出沒,而手縶的紅旗卻始終不濕,這真是何等地驚心動魄和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