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紅螞蟻出現,可我用了幾種方法都沒什么效果,請幫幫我怎樣除掉它們。謝了
熱心網友
農資公司店鋪有一種山甲牌螞蟻藥,每小包二元,把藥放一點在蟻的路上或窩旁。只要有一些螞蟻吃了,一天后就像得了傳染病一樣全都沒了。你試一下吧。
熱心網友
用滅螞蟻藥
熱心網友
新聞熱線 小紅螞蟻有法可除 昨日,讀者王先生打來熱線電話反映家中的小紅螞蟻太討厭,只要是有吃的有喝的地方,就有它們。對此,記者和有關部門進行了聯系。 據鞍山市防疫站蟲媒消毒科的工作人員尹世強介紹,一般我們所稱呼的棕紅色的紅螞蟻其實叫黃家蟻,它們愛吃油、香甜、含蛋白質的食物。隨著天氣轉暖,食物揮發的氣味更明顯,這也是紅螞蟻多現的原因,如果家里有食物的甜味讓它們聞到后,它們便會前赴后繼地去尋找。要想消滅他們,可以使用滅蟲藥(藥品說明書上寫含有消滅紅螞蟻的就可),一般在市場或防疫站就可買到。藥品如果是顆粒狀的,可以把它灑到黃家蟻經常出沒的地方,如果是粉狀的,可以把它灑到螞蟻巢穴的周圍。 熱線記者鄭?i 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在媒介昆蟲防制上的應用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1999年第10卷第1期史衛國 黃清臻 徐之明 崔安義 關鍵詞:媒介害蟲 昆蟲生長調節劑 衛生殺蟲劑的發展,由開始的低效無機物到高效的有機氯、有機磷及氨基甲酸酯類,再到現在普遍使用的超高效擬除蟲菊酯類,它們對人畜的毒性及對環境的污染等情況,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這些藥劑大多是神經毒劑,所以對哺乳動物仍有傷害;此外,菊酯類殺蟲劑對天敵和水生生物毒性大,對害蟲也易產生抗藥性,所以今后衛生殺蟲劑的發展,必將走向和農業殺蟲劑的發展相一致的非殺性的新階段。所謂非殺性殺蟲劑,是指那些能改變害蟲的生活習性、形態和抑制其生長、繁殖的化合物。它們活性高,專一性強,對人畜安全,在生物體內易降解,且能防制抗性品系害蟲,在害蟲防制上兼有生物防制和化學防制的優點。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就是近年來出現的非殺性藥劑的杰出代表〔1〕。 1 作用原理及研究現狀 昆蟲生長調節劑(Insect growth regulator IGR)是一種控制昆蟲變態的化合物,它能作用于昆蟲生長和發育的關鍵階段,干擾昆蟲形態的形成。由于從幼蟲到成蟲的變態過程是昆蟲特有的性質,故而此類殺蟲劑對人、畜十分安全。按其中毒癥狀,可分為幾丁質合成抑制劑和昆蟲激素模擬物。昆蟲激素模擬物,是當代開發非殺性藥劑的重要研究對象;而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則是近年來昆蟲激素模擬物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保幼激素是昆蟲體內固有的激素之一,對昆蟲主要起在幼齡期的保幼作用及成蟲期的促性腺作用。1967年Roller等發現第1種天然保幼激素JH1,至今已從昆蟲體內發現了6種保幼激素。60年代末,人們設想將保幼激素類似物開發成殺蟲劑,即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它是在模擬天然保幼激素的基礎上進行結構上的修飾與改變而設計合成的。其作用原理是選擇昆蟲在正常情況下不分泌或極少分泌保幼激素的發育階段(如幼蟲末期和蛹期),施用這種昆蟲生長調節劑,以控制昆蟲的變態蛻皮,影響其生殖和發育,甚至造成昆蟲死亡,從而達到“防”與“制”的目的〔2〕。由于天然保幼激素在化學上極不穩定且難合成,故其本身不能作殺蟲劑使用,并且早期發現的保幼激素模擬物對光的穩定性也較差。然而,就象當初對擬除蟲菊酯的開發一樣,人們遲早會找到合適的品種。到70年代,第1個被正式登記注冊而商品化的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品種烯蟲酯(methoprene)終于出現了,隨即應用證明了它的獨特作用及功效,并連續開發了系列產品烯蟲乙酯(hydroprene)及烯蟲炔酯(kinoprene),它們的活性比天然保幼激素要高成百上千倍,在衛生害蟲防制應用上取得很好效果。只是人們那時的主要興趣在速殺性殺蟲劑上,因而這類藥劑的應用并未成為主流。隨著大量應用速殺性殺蟲劑出現的抗性及環境問題的突出,這類殺蟲劑的開發才重新受到重視。到80、90年代又相繼開發成功了雙氧威(fenoxycarb)、蚊蠅醚(pyriproxyfen)等效果更佳的產品,極大地推動了昆蟲激素型衛生殺蟲劑的發展進程。目前,這類研究工作還在不斷進行中〔3-4〕。 2 生物活性及作用特點 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的生物活性作用表現在:(1)抑制卵孵化,即殺卵作用;(2)阻礙幼蟲變態;(3)阻礙蛹羽化;(4)對生殖的影響,使雌成蟲產卵數量減少,且使所產的卵孵化率降低。所以,要根據防制對象的不同而選用施藥時期,以達到最佳效果〔5〕。 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有如下特點: (1)兼有多種殺蟲作用方式,殺蟲譜廣 如雙氧威毒餌滅蟻,主要是由于胃毒作用;而施于水中防制孑孓,則賴其觸殺活性。此外,蚊蠅醚和雙氧威等還具有抑制羽化,使體色黑化,羽化不全及過齡蛻皮,抑制下一代產卵及殺卵作用,使成蟲不育等作用方式,是一類很有特色的昆蟲生長調節劑品種。 殺蟲廣譜,是這類藥劑的又一特點,它們不僅對家蠅、蚊類有效,而且對蟻類(白蟻、黃家蟻、火蟻、木蟻等)、吸食動物血液的蠅類(廄螫蠅、騷擾角蠅等)和蚤類幼蟲、蜚蠊類幼蟲等,都有很好的殺蟲活性;對貯糧害蟲(麥蛾、谷蠹、米象、赤擬谷盜等)也有很好的防制效果。 (2)對害蟲高效,而對哺乳動物低毒 高效低毒,是這類殺蟲劑的顯著特點。如烯蟲酯對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的活性比天然保幼激素高100倍;對家蠅的活性比DDT高600倍。在水塘中以0。1ppm濃度即可抑制淡色庫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蟲生長。雙氧威以5。54g/ha劑量即能100%抑制死水池中環喙庫蚊(Culex tarsalis)成蚊的發生;以11。2g/ha劑量能抑制牧草地伊蚊(Aedes melanimon)和壞血蚊(Psorophora)成蚊的羽化。用含蚊蠅醚1ppm的飼料喂養家蠅幼蟲,即可100%抑制蛹的羽化;以蚊蠅醚1μg處理德國小蠊Ⅲ齡幼蟲,死亡率為95%,而對照為0。它對德國小蠊的最后齡期幼蟲很敏感,在其出沒場所以蚊蠅醚3。8mg/m2處理,害蟲生長受到抑制,1年內大部死亡。而且最新開發品種的活性都往往高于已有品種,如蚊蠅醚對家蠅及德國小蠊的藥效都遠高于烯蟲酯。最新研究表明,某些試驗品種的活性對某些蟲種比蚊蠅醚更高,這些新昆蟲激素型化合物的研究工作,尚在進行中〔6-7〕。 這類殺蟲劑的毒性都很低,如對大鼠的急性口服LD50,烯蟲酯大于5000mg/kg,雙氧威為16 800mg/kg,蚊蠅醚大于5 000mg/kg;經皮的急性毒性均大于2000mg/kg;對兔眼睛及皮膚僅有輕微刺激或無刺激。 (3)持效長,對環境無污染 這類殺蟲劑的有效期比較長,如用24mg/m2(有效成分)的雙氧威防制貓蚤,有效期達60d以上。且由于其在土壤或植物中能被迅速代謝,故對環境不造成污染。如用0。25g/m2(有效成分)雙氧威可有效防制蜚蠊,但噴藥后24h在廚房、浴盆和住房墻壁上已檢測不到雙氧威殘留,這就保證了對環境的安全〔8〕。 (4)能有效防制抗性害蟲,對其天敵無害 由于藥劑的不同作用機制,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對有機磷及菊酯類產生抗藥性的媒介昆蟲的效果很好,而且對環境中的天敵不產生危害。如雙氧威對有機磷抗性蚊效果好,能使蚊幼死亡或成蟲生長異常;在野外施用這類藥劑時,對蜜蜂、蜻蜓等益蟲無影響,且對水中魚類及浮游生物和水生甲蟲也無毒性。 3 應用前景展望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前段時間害蟲防制中出現的抗性及環境問題的認識和反思,終于意識到一味追求強力、速殺,企圖“滅絕”物種的害蟲防制思想的局限性,這樣做的結果只能導致“人為選擇”的害蟲更強大,而人類本身的生存環境則受到更大的破壞,結果是兩敗俱傷。因此,人們提出了“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的概念,即考慮到有害生物的種群動態及與之有關的環境,以盡可能協調的方式,利用一切適用的技術,使有害生物數量保持在經濟有害水平之下;當然,對于媒介生物,則應將其密度控制在流行病學有害水平之下。這種理論不主張一味使用強力殺蟲劑而使有害生物“斬盡殺絕”,而主張處理好人類和地球上的生物和非生物的關系,謀求與大自然的協調共存〔9〕。這無疑是今后害蟲防制的發展方向,也是媒介害蟲防制的方向。而由以上介紹的特點可知,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的藥劑品種之一。 在媒介害蟲防制中,應用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控制種群密度是十分理想的,因為它的作用對象主要是幼蟲,如對水是蚊幼及環境中蠅蛆和蟑螂的防制,它都具有很高的活性,且由于它不易產生抗性及對環境安全的特點,使得人們可以放心地使用。此外,對一些特殊害蟲如螞蟻等的防制,這類藥劑都具有突出的優點〔10〕。 總之,隨著對環境愈來愈嚴格的要求,生物合理藥劑必將替代當前的常規殺蟲劑,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想象,在不遠的將來,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蟲生長調節劑作為一種順應環境藥劑,在媒介害蟲綜合防制中必將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 作者單位:北京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石家莊05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