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專家推薦幾種化痰去痰良藥!還需要注意別的什么以便輔助藥物? 問題:哪位專家推薦幾種化痰去痰良藥!還需要注意別的什么以便輔助藥物?
熱心網友
1.治刻(新一代鎮咳去痰良藥) [性狀]白色片劑[藥理毒理]【藥名名稱】 通用名:枸磺新啶片 漢語拼音:Juhuangxinding Pian 本品為復方制劑,其槌沙煞治好科前芳? 惡唑200mg、甲氧芐啶40mg、枸櫞酸噴托維林 6.25mg、鹽酸溴已新4mg。 [不良反應]過敏反應較為常見,可表現為藥疹和皮炎等 [禁忌]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禁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注意事...
熱心網友
1.治刻(新一代鎮咳去痰良藥) [性狀]白色片劑[藥理毒理]【藥名名稱】 通用名:枸磺新啶片 漢語拼音:Juhuangxinding Pian 本品為復方制劑,其槌沙煞治好科前芳? 惡唑200mg、甲氧芐啶40mg、枸櫞酸噴托維林 6.25mg、鹽酸溴已新4mg。 [不良反應]過敏反應較為常見,可表現為藥疹和皮炎等 [禁忌]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禁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注意事項][規格]復方片12t/盒 300盒/件[包裝]300盒/件[產品簡介]鎮咳、祛痰、消炎藥。用于急、慢性上 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 聯系方法公司:吉林敖東集團大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地址:遼寧.大連旅順口區三澗堡鎮郵編:116033電話:0411- 傳真:0411- E-mail:aod2004@ 2.止咳化痰平喘藥 半夏 《本經》 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地下塊莖。 別名:鬧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 處方用名: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 藥用部分:塊莖。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脾、胃、肺經。 功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主治與應用: 1.寒性濕痰咳喘之證。常伍用陳皮、茯苓、甘草等。 2.痰濕阻滯,停飲犯胃所致之嘔逆。伍用生姜、茯苓;胃熱嘔吐,加黃連、竹茹;妊娠嘔吐合灶心土、白術、茯苓。 3.痰熱互結所致胸脘痞悶、結胸證。常合用黃連、黃芩、瓜萎、干姜。 用量:3-9克。 禁忌: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婦慎用,反烏頭。 參考資料: 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堿等有效成分。尿黑酸為半夏刺激性物質,γ氨基丁酸有臨時降壓作用,半夏能抑制嘔吐中樞,有止吐作用;還有祛痰、鎮咳、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等作用。 生半夏毒性較大,炮制后仍有一定毒性。 瓜萎 《別錄》 為葫蘆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瓜萎的成熟果皮及種子。 別名;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括萎。 處方用名:瓜萎、全瓜萎、瓜萎仁、瓜萎皮。 藥用部分:成熟果實。 性味:甘、寒。 歸經:入肺、胃、大腸經。 功能;清熱化痰、寬中散結、潤腸通便。 主治及應用 1.肺熱咳嗽,痰黃稠難咳出;肺癰咳吐膿血。常合知母、浙貝母、銀花、魚腥草。 2.胸痹脅痛。常合薤白、半夏、枳殼。 3.乳癰初起。常合蒲公英、連翹、陳皮。 4.腸燥便結。合火麻仁、桃仁。單用萎仁或合用杏仁治肺熱痰郁之便秘。 用量:全瓜萎12-30克 瓜萎皮6-12克 瓜萎仁6-15克 瓜萎霜6-15克。 參考資料;成分:含三萜皂甙、有機酸、樹指、糖類脂肪油等。萎仁含脂肪油。 藥理研究;瓜萎及提取物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附:天花粉 天花粉亦稱花粉或瓜萎根。 性味:甘、酸、寒。 功能:清肺化痰,養胃生津。 主治及應用: 1.肺熱咳嗽,肺虛咯血。合麥冬、生地、天冬等伍用。 2.熱傷津液之口渴。常合山藥、五味子、黃芪伍用。 貝母 《本經》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鱗基。根據產地,性狀不同,分為川母及浙貝母。 別名:川貝、浙貝,元寶吐,板貝。 處方用名:川貝母、浙貝母、象貝母。 藥用部分;地下球形鱗莖。 性味:川貝母苦、甘、微寒;浙貝母苦、寒。 歸經:入肺、心經。 功能:清熱化痰,散結開郁。 主治及應用: 1.痰熱咳嗽,合知母。川貝有甘涼潤肺之性,故用于肺虛之咳,痰少咽燥,與沙參、天冬、麥冬合用。 2.瘰疬、瘡癰腫毒、乳癰、肺癰。以浙貝為佳,合用玄參、牡蠣、夏枯草療瘰疬;合連翹、蒲公英、天花粉治瘡癰乳疾;伍葦莖、苡仁、冬瓜仁、魚腥草療肺癰。 用量:川貝1-15克,研末沖服,一日三次,浙貝3-9克,煎服,也可研末沖服,每次1克,一日三次。 禁忌:反烏頭。寒痰、濕痰不宜用。 參考資料;成分:川貝和浙貝均含貝母堿、去氫貝母堿及多種生物堿。此外,浙貝母含浙貝母甲、乙生物堿。 藥理研究: 浙貝堿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擴張作用,高濃度則顯著收縮。且有興奮子宮平滑肌及降壓作用。川貝母堿降壓作用較持久。 桔梗 《本經》 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 別名;包袱花、梗草、白藥。 處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津桔梗。 藥用部分:根。 性味:辛、苦、平。 歸經:入肺經。 功能:宣肺祛痰、排膿。 主治及應用: 1.咳嗽痰多。風寒咳嗽合用荊芥、防風、蘇葉;內熱咳嗽合桑葉、菊花、牛蒡子、前胡。 2.咽痛音啞。桔梗能開提肺氣,肺氣得宣,則音自揚。常合牛蒡子、射干、蟬衣等。 3.癃閉、水腫。桔梗理肺而通諸氣,肺氣宣通,閉遏自暢。故常于利濕通淋、溫陽化氣劑中應用,以治癃閉、小便不暢、水腫諸證。 4.肺癰咳吐膿血,痰黃腥臭。桔梗祛痰又善排膿,與葦莖、苡仁、冬瓜仁、桃仁、魚腥草同用,以奏祛痰排膿之效。 用量:3-10克。 禁忌:陰虛火旺、久咳、麻疹不發者不宜應用:胃潰湯,咳血者,以防刺激胃粘膜、升提太過而不宜用之。 參考資料: 成分:含桔梗皂甙、桔梗酸A、B、C、桔梗糖及微量生物堿。 藥理研究: 有鎮靜、鎮痛及解熱作用,與桔梗皂甙抑制中樞有關,小劑量可刺激胃粘膜引起嘔吐,并能反射地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多,使痰稀釋易咳出。 苦杏仁 《本經》 為薔薇科落葉喬木山杏之成熟種子。 別名:衡兒,北杏仁。 處方用名:苦杏仁,杏仁,光杏仁。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苦、微溫,有小毒。 歸經:入肺、大腸經。 功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主治與應用:1.風熱咳嗽。伍用桑葉、薄荷 。 2.肺熱咳嗽。合用桔梗、黃芩、蘆根。 3.喘息多痰。風寒喘咳者合麻黃、甘草;風熱咳喘者合桑葉、菊花;燥熱喘熱者伍桑草。 4.津枯血少便秘。配火麻仁、桃仁、當歸。 用量:3-10。 禁忌:肺虛咳喘者忌用。 參考資料; 成分:含苦杏仁甙、苦杏仁甙酶和脂肪油。苦杏仁甙經酶或酸水解產生氫氰酸等。 藥理研究: 對呼吸中樞有鎮靜作用。過量易中毒,中毒時民間用杏樹內皮60克水煎服以解毒。本品含有約50%脂肪油,故有通便作用。 百部 《別錄》 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的塊根。 別名:百部根。 處方用名:百部、炙百部、蒸百部。 藥用部分:塊根。 性味:甘、苦、平。 歸經:入肺經。 功能:潤肺止咳,滅虱殺蟲。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潤而不燥,有較好的潤肺止咳作用,對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故最宜用于肺癆咳嗽,常合黃芩、白芨、沙參、黨參配用。 2.各型咳嗽。不論新咳、久咳、寒咳、熱咳均中應用之。 3.滅虱殺蟲。蟯蟲病,以百部30-50克煎取濃30-50ml,每晚保留灌腸一次;頭虱、體虱,20%百部醇浸液成50%水浸液涂摸。此外,對陰道滴蟲也有殺滅作用。 用量:6-9克,結核病用量20-30克,外用適量。 禁忌:大便溏瀉者慎用。 參考資料: 成分:主要含生物堿。 藥理研究: 百部能減低呼吸中樞興奮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鎮咳之效。對人型結核杜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等多種桿菌有抑制作用,對體虱、頭虱有毒殺作用。 紫苑 《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苑的根莖及須根。 別名:青苑。 處方用名:紫苑、炙紫苑、紫苑茸。 藥用部分;干燥根莖及須根。 性味:辛、苦、微溫。 歸經:入肺經。 功能:化痰止咳。 主治及應用: 紫苑溫而不熱,潤而不燥,為止咳化痰要藥,主治咳嗽,不論內傷、外感、寒熱咳皆宜。咳嗽氣逆,咯痰不爽者配桔梗、甘草、遠志;治肺虛久咳、痰中帶血者伍款冬花、百合、川貝、麥冬同用。 用量:3-10克。 參考資料: 成分:含紫苑皂甙、紫苑酮、槲皮素等。 藥理研究:紫苑皂甙、槲皮素能顯著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稀釋,容易咯出。故有祛痰、鎮咳作用,并能興奮心肌,且有利尿作用。 款冬花 《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款冬花的花蕾。 別名:冬花、款冬。 處方用名:款冬花、冬花。 藥用部分;款冬花未開放時的花序。 性味:辛、溫。 歸經;入肺經。 功能;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主治與應用: 1.肺寒痰多及肺虛久咳。冬花溫潤不燥,為止咳化痰、潤肺下氣之良藥。有邪可散,散而不泄,無邪可潤,潤而不寒。伍紫苑。 2.外感咳嗽、不論寒咳或熱均可用之。常合杏仁、桔梗、前胡及解表藥。3.止咳化痰平喘方 二陳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半夏、橘紅各自10克、白茯苓9克 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肢體困倦,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 方解:本方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溫而燥,最善燥濕化痰,且能降逆止嘔,變主藥;輔以橘紅理氣,燥濕化痰,使氣順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使濕無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諸藥合用共奏燥濕和中,理氣化痰之功。方中橘紅、半夏以陳久者良,故有“二陳”之名。 臨床運用: 1.臨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潤、脈滑為辯證要點。 2.治療各種痰證:風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風化痰;寒痰者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熱痰者加瓜萎、竹黃、黃芩以清熱化痰;食痰者加萊菔子、枳殼以消食化痰;頑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陳積深伏之痰。 附:溫膽湯《千金方》 即二陳湯加枳實10克,竹茹10克。水煎服,主治肝胃不和,痰多膽怯,虛煩不眠,眩暈,驚悸,苔膩之證。此方清而不燥,是與二陳湯區別之處。 止嗽散 《醫學心悟》 組成:桔梗(炒) 荊芥 紫苑(蒸)百部 白前蒸各1000克 甘草(炒)375克 陳皮(去白)500克。 用法:上七味為末,做成散劑。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湯劑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劑比例酌情增減。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風邪犯肺。咳嗽咽癢,或微有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方解:本方用于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后咳仍不止者。方中紫苑、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桔梗、橘紅(陳皮去白)宣肺止咳消痰;荊芥祛風解表,甘草調和諸藥;二者與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諸藥合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風解表之效。 臨床應用: 1.以解表后咳仍不止者,痰多、咽癢、咳痰不暢為其辯證要點。 2.若頭痛、鼻寒、惡寒者,加防風、蘇葉、生姜以散寒解表,若痰多色白,苔白膩者,加半夏、茯芩以燥濕化痰。 桑杏湯 《溫病條辯》 組成:桑葉6克、杏仁9克 沙參12克 象貝母6克 香豉6克 梔皮6克 梨皮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宣溫燥。 主治:外感溫燥,邪在肺衛。身不甚熱,干咳無痰,咽干口渴,右脈數大。 方解:本方治證是因溫燥外襲,肺陰受灼所致身熱頭痛,口渴、干咳無痰,舌紅、苔燥脈浮數之外感溫燥之證候。方中桑葉輕宣燥熱,杏仁苦辛溫潤、宣利肺氣,共為主藥;淡豆豉助桑葉輕宣解表,沙參、梨皮生津潤肺,同為輔藥;梔皮清泄肺熱,象貝母止咳化痰,為佐使藥。共奏“以辛涼甘潤之方,氣燥自平而愈”之效。 臨床運用: 1.用于肺燥咳嗽。以干咳無痰、苔薄白而燥,脈浮數為辯證要點。 2.可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收沒期之干咳無痰。 定喘湯 《攝生眾妙方》 組成:白果10克 麻黃6克 蘇子12克 甘草3克 款冬花10克 杏仁6克 桑白皮10克 黃芩6克 半夏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平喘,清熱化痰。 主治:哮喘證。咳喘痰多,痰稠色黃,胸悶氣促,喉中哮鳴;或有表證,苔黃,脈滑數。 方解:本方所治為風寒外束,痰熱內蘊所致。方中麻黃宣降肺氣以定喘,兼解表寒,白果斂肺止咳,化痰平喘,二藥一收一散,共為主藥;杏仁、蘇子、半夏、款冬花降氣化痰,加強平喘之功,為輔藥;黃芩、桑白皮清泄肺熱,以止咳平喘。 臨床運用: 1.本方治療哮喘證。以哮喘,痰稠色黃,脈滑數為辯證要點。 2.本方加減:熱盛痰多者加膽南星、瓜萎;胸膈悶甚者加枳殼、厚樸;肺熱重者加生石膏、魚腥草,重用黃芩。 百合固金湯 《醫方集解》 組成;生地黃6克 熟地黃10克 麥冬6克 百合 白芍(炒)當歸 貝母 生甘草玄參 桔梗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陰潤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腎陰虛。咳嗽帶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熱,骨蒸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解;方中以二地為君,滋陰補腎,生地黃又能涼血止血;以麥冬、百合、貝母為臣,潤肺養陰,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參滋陰涼血清虛火,當歸養血潤燥,白芍養血宜陰,桔梗宣利肺氣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調和諸藥,與桔梗合用,更利咽喉,合而用之,虛火自清,肺腎得養,諸癥自消。 臨床運用: 適用于肺陰不足,腎水虧虛,虛火上炎所致原咽干咳嗽,痰中帶血諸癥。 養陰清肺湯 《重樓玉鑰》 組成:大生地6克 麥冬5克 生甘草5克 玄參5克 貝母3克 丹皮3克 薄荷3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陰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癥見喉潤起白斑點如腐,不易撥去,咽喉腫痛發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 方解:方中生地、玄參養陰潤燥清肺解毒為主藥;輔以麥冬、白芍助生地、玄參養陰清肺潤燥,丹皮助生地、玄參涼血解毒而消癰腫:佐以貝母潤肺止咳,清化熱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共奏養陰清肺解毒之功。 臨床應用; 1.本方為治療白喉的常用方。挾表證者適當加入輕揚宣散之品,如桑葉、葛根等;熱毒重者,選加連翹、銀花、土牛膝以清熱解毒。 2.腎陰虛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熱甚加連翹,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屬陰虛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參考資料: 藥理研究證明,養陰清肺湯對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和殺菌能力,對其毒素也有較強的中和能力。 清燥救肺湯 《醫療法律》 組成:冬桑葉10克 石膏10克 阿膠10克(烊化) 麥冬10克 杏仁6克 枇杷葉10克 沙參10克 胡麻仁10克 甘草3克。 功用:清燥潤肺。 主治:燥熱傷肺,氣促,干咳無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或痰帶血絲,舌干苔少,脈小數。 方解:本方為治療燥傷肺主要方劑,用桑葉、石膏清燥熱,阿膠、麥冬、胡麻仁潤肺養陰,佐以杏仁、枇杷葉化痰止咳,諸藥合用共湊清燥熱,養肺陰之功。 臨床應用 1.本方適用于燥熱傷肺所致之干咳無痰,咽干口燥,舌干少苔,甚或氣促痰帶血等證。 2.本方與桑杏湯均可治肺燥,但桑杏湯用桑葉、豆豉以疏風散熱,有解表作用,適用于燥邪傷肺兼有表證者;清燥救肺湯用石膏、麥冬、阿膠能清熱養陰止血,適用于燥熱傷肺,證見陰虛內熱或咯血者。養陰潤肺以清燥救肺湯為強,疏散風熱則以桑杏湯為佳。橘子:味甘酸,性涼。有理氣潤肺、醒酒止痢的功效。橘子可以化濕去痰、解毒止咳、治療腰痛乳癰等癥。但“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人應少吃,以免“上焦火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