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的英文簡稱為SARS,那禽流感呢,怎么說呢?

熱心網友

AI(Avian influ)或BF(bird flu)

熱心網友

Bird Flu 很簡單吧,禽就是bird,流感呢,就是flu很奇怪吧,英文和中文在這里的順序和排列竟然一樣,哈哈都是合成詞!

熱心網友

Bird Flu

熱心網友

詳細介紹請見: 禽流感病毒清晰解構 南方網訊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A型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類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雞、火雞、鴨和鵪鶉等家禽及野鳥、水禽、海鳥等均可感染。發病情況輕重不一,從急性敗血性死亡到無癥狀帶毒等極其多樣,主要取決于宿主和病毒兩方面的情況而定。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發生在意大利,歷史上又稱為真性雞瘟〈Fowl Plague〉。隨后,在其他歐洲國家、南美及東南亞、美國和蘇聯也有局部發生。現在幾乎已遍布世界各地。禽流感的感染譜很廣,大多數的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以雞,火雞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鴨、鵝及其他水禽類反為隱性感染和帶毒,有時也會大批死亡,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病原學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OrthomyxoVirus),流感病毒屬〈Influenza Virus〉的一個成員。流感病毒由特異的不具交叉反應的核糖核蛋臼抗原區分為三個不同的抗原型,即A、B、C三型。其中B、C兩型僅能對人致病,A型可對人、豬、馬和禽致病。禽流感病毒具有A型抗原,屬于A型流感毒,列為禽流感病毒類。本病毒顆粒呈球形、桿狀或長絲狀,為多形性。其直徑為80一120nm,表面有一層棒狀和蘑菇狀的纖突〈Spike〉,前者對紅細胞有凝集性,稱血凝素〈HA〉,后者有能將吸附在細胞表面上的病毒粒子解脫下來的作用,稱神經氨酸酶〈NA〉。纖突的一端鑲嵌在病毒的脂囊膜,囊膜下面有一層膜蛋白,緊緊地包裹著呈螺旋狀對稱的核衣殼。核衣殼的直徑為9-15nm,由RNA、核蛋白及三個多聚酶〈P1、P2、P3〉所組成。依據病毒表面的兩種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可將A型流感病毒分成若干亞型。目前已有15種HA和9種NA,不同的H抗原或N抗原之間無交叉反應。A型禽流感各亞型毒株對禽類的致病力是不同的。歷史上高致病性的禽流感都是由H5和H7引起的,但并非H5和H7都是強毒。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不斷發生變異〈抗原性轉移antigenic shift和抗原性漂流antigenic drift),這種變異是由HA和NA引起的,尤其是HA的變異最為常見。A型流感病毒的染色體基因組是由分子量不同的8個單鏈RNA片段組成,每個片段分別轉錄和復制不同的蛋白質,如果兩個不同的毒株的流感病毒同時感染同一個動物細胞時,每個病毒的8合RNA片段即可互相重組而裝配成256個組合以上不同子代病毒〈株〉,其中有些病毒可能是無致病力的,有些病毒可能比其兩個親代病毒對細胞具有更大的破壞性。另外,來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發生基因置換。病毒的這一特征,加之感染動物復雜,使本病的防治難度加大,這也是流行了一個世紀的禽流感至今仍無良好的治療和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因。  HA和NA誘發的抗體,對病毒的感染有保護作用,可抑制病毒對紅細胞的吸附,以及抑制病毒自細胞的解脫。  據近年來對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證明HA與抗原性有密切關系。強毒株HA能被細胞中蛋白酶裂解為HA1和HA2,弱毒株則不被裂解,同時也證明了在裂解區附近的氨基酸序列發生置換的變位,即點〈Point〉變異現象。這些都與病原性有十分重要關系。目前已證明禽流感病毒的強毒與弱毒的離體培養性質有所不同,強毒株在不添加胰酶的各種培養液中具有形成蝕斑的能力,而弱毒株則必須添加胰酶。Boseh等查明,蝕斑的形成能力是與HA的裂解有關。即在不加胰酶的組織培養物中強毒株的HA能裂解為HA1和HA2,而弱毒株則不發生裂解。此結果亦說明HA與病原性的重要關系。  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頒布了一個新的A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即型別/宿主/分離地點/病毒序號/年代〈亞型區分〉,如:A/火雞/安大略省/3/1986(HAV-8,NaV-4)。  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組織、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并與紅細胞有密切關系,無紅細胞的物質〈如血漿〉,其感染能力就較低。禽流感病毒能凝集雞和某些哺乳動物的紅細胞,并能被特異的抗血清所抑制。被凝集的紅細胞種類與雞新城疫病毒有所不同,可用于鑒別。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A型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類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雞、火雞、鴨和鵪鶉等家禽及野鳥、水禽、海鳥等均可感染。發病情況輕重不一,從急性敗血性死亡到無癥狀帶毒等極其多樣,主要取決于宿主和病毒兩方面的情況而定。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發生在意大利,歷史上又稱為真性雞瘟〈Fowl Plague〉。隨后,在其他歐洲國家、南美及東南亞、美國和蘇聯也有局部發生。現在幾乎已遍布世界各地。禽流感的感染譜很廣,大多數的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以雞,火雞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鴨、鵝及其他水禽類反為隱性感染和帶毒,有時也會大批死亡,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病原學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OrthomyxoVirus),流感病毒屬〈Influenza Virus〉的一個成員。流感病毒由特異的不具交叉反應的核糖核蛋臼抗原區分為三個不同的抗原型,即A、B、C三型。其中B、C兩型僅能對人致病,A型可對人、豬、馬和禽致病。禽流感病毒具有A型抗原,屬于A型流感毒,列為禽流感病毒類。本病毒顆粒呈球形、桿狀或長絲狀,為多形性。其直徑為80一120nm,表面有一層棒狀和蘑菇狀的纖突〈Spike〉,前者對紅細胞有凝集性,稱血凝素〈HA〉,后者有能將吸附在細胞表面上的病毒粒子解脫下來的作用,稱神經氨酸酶〈NA〉。纖突的一端鑲嵌在病毒的脂囊膜,囊膜下面有一層膜蛋白,緊緊地包裹著呈螺旋狀對稱的核衣殼。核衣殼的直徑為9-15nm,由RNA、核蛋白及三個多聚酶〈P1、P2、P3〉所組成。依據病毒表面的兩種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可將A型流感病毒分成若干亞型。目前已有15種HA和9種NA,不同的H抗原或N抗原之間無交叉反應。A型禽流感各亞型毒株對禽類的致病力是不同的。歷史上高致病性的禽流感都是由H5和H7引起的,但并非H5和H7都是強毒。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不斷發生變異〈抗原性轉移antigenic shift和抗原性漂流antigenic drift),這種變異是由HA和NA引起的,尤其是HA的變異最為常見。A型流感病毒的染色體基因組是由分子量不同的8個單鏈RNA片段組成,每個片段分別轉錄和復制不同的蛋白質,如果兩個不同的毒株的流感病毒同時感染同一個動物細胞時,每個病毒的8合RNA片段即可互相重組而裝配成256個組合以上不同子代病毒〈株〉,其中有些病毒可能是無致病力的,有些病毒可能比其兩個親代病毒對細胞具有更大的破壞性。另外,來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發生基因置換。病毒的這一特征,加之感染動物復雜,使本病的防治難度加大,這也是流行了一個世紀的禽流感至今仍無良好的治療和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因。  HA和NA誘發的抗體,對病毒的感染有保護作用,可抑制病毒對紅細胞的吸附,以及抑制病毒自細胞的解脫。  據近年來對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證明HA與抗原性有密切關系。強毒株HA能被細胞中蛋白酶裂解為HA1和HA2,弱毒株則不被裂解,同時也證明了在裂解區附近的氨基酸序列發生置換的變位,即點〈Point〉變異現象。這些都與病原性有十分重要關系。目前已證明禽流感病毒的強毒與弱毒的離體培養性質有所不同,強毒株在不添加胰酶的各種培養液中具有形成蝕斑的能力,而弱毒株則必須添加胰酶。Boseh等查明,蝕斑的形成能力是與HA的裂解有關。即在不加胰酶的組織培養物中強毒株的HA能裂解為HA1和HA2,而弱毒株則不發生裂解。此結果亦說明HA與病原性的重要關系。  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頒布了一個新的A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即型別/宿主/分離地點/病毒序號/年代〈亞型區分〉,如:A/火雞/安大略省/3/1986(HAV-8,NaV-4)。  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組織、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并與紅細胞有密切關系,無紅細胞的物質〈如血漿〉,其感染能力就較低。禽流感病毒能凝集雞和某些哺乳動物的紅細胞,并能被特異的抗血清所抑制。被凝集的紅細胞種類與雞新城疫病毒有所不同,可用于鑒別。(編輯 李炯)如果你的英文比較好,可以去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上看看禽流感的專題介紹,網址: 。

熱心網友

H5N1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