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清朝八旗制度及政府編制略解 八旗主要分為滿八旗、蒙八旗、漢軍八旗,滿八旗是努爾哈赤的手筆,也是滿族入關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統、社會基礎。蒙八旗和漢軍八旗則是皇太極即位之后的手筆,只是蒙八旗制度松散,而且蒙古內部因為漠南、漠北蒙族互相掣肘,對于滿洲入關起的作用,一度不如漢軍八旗來得重要。 八旗按顏色分,則是黃、白、紅、藍,再分為正、鑲,共計八旗。鑲色旗除鑲紅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鑲紅邊,鑲紅旗鑲白邊。之后努爾哈赤將八旗分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龍,因此也稱為大龍旗。后來清朝的國旗黃龍旗也是由此而來。 努爾哈赤在萬歷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即一旗,實際上,八旗人數時有增減。 如果要想真正厘清八旗制度,就必須從努爾哈赤如何從歸化降人來著手。努爾哈赤起兵時,女真部落極眾,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曰“嘎山”,一曰“穆昆”。嘎山即滿語中的“寨”,是指地緣部落,穆昆即滿語中的“族”,是指血緣部落。當然,穆昆和嘎山之間的關系是交錯的,不是孤立的。努爾哈赤為了收編、籠絡、規范降人,保證降人的原本組織體系,但是卻要按照丁數編成牛錄(滿語,意即大箭),以便戰爭時期調遣。最初是每10丁為一牛錄,首領稱牛錄額真,額真是滿語,漢語稱佐領。無論出戰還是打獵,則都以牛錄為單位,這就為滿洲社會和軍事系統初步奠定了基礎。萬歷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鑒于各部族因為人數多寡不一,人員素質也不同,因此對于牛錄制度進行了第一次整編。他將每牛錄擴充到300人,因此佐領下又設兩個副手,滿語稱“代子”;同時每牛錄分為四個達旦,每達旦由一個章京(滿語,意即書記官)和一個撥什庫(滿語,意即領催)管理,這時,滿洲軍隊的編制基本成形了。 牛錄又因為人員組成的性質不同,分為三種。第一種稱為舊牛錄,是指那些在努爾哈赤創業初期就來歸附,屬于開國功臣的部落牛錄,其佐領為子孫世襲;第二種為世管牛錄,是指因戰功或者主動歸降而組編成的牛錄,牛錄額真由汗委派,但也世襲;第三種稱公中牛錄,是牛錄當中人員成分最雜的,是因為政治原因和各種人丁,包括披甲人在內所組成的牛錄,牛錄額真由汗指派,不世襲。 這時努爾哈赤大約有40個左右的牛錄,也就是掌握12000余人的部隊,在當時關外算是極大的勢力了。40個左右的牛錄都是由努爾哈赤的兄弟親戚將領。后來努爾哈赤殺胞弟述爾哈奇和長子褚英之后,事權更加統一,同時努爾哈赤也認識到僅僅以牛錄為單位,容易造成權力分散的流弊。他便著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萬歷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員編制我上面已經介紹了。牛錄官員編制不變,每甲喇設一到兩名甲喇額真,每旗設一固山額真,配有兩名梅勒額真。固山額真之上還有一個旗主額真,又稱為和碩貝勒、固山王。他才是一旗的真正主宰者。 努爾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時候,掌旗貝勒如下﹕ 鑲黃旗、正黃旗﹕努爾哈赤 正白旗﹕皇太極 鑲白旗﹕杜度(褚英之子) 正紅旗、鑲紅旗﹕代善 正藍旗﹕莽古爾泰 鑲藍旗﹕阿敏(述爾哈奇之子) 由此也可以發現,八旗制度也可以說是努爾哈赤為了政治需要而創立的。之后因為戰事需要,努爾哈赤強化君權,將八旗的編制再因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貝勒四小貝勒的說法,四小貝勒也因為政治利益的不斷重新分配而時時產生改變。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貝勒為德格勒,濟爾哈郎,阿濟格、岳托,到天命十一年的時候,四小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別為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而皇太極將領正白和鑲黃兩旗。同時,上下旗的制度也是這時確立下來的,只是主旗貝勒的地位并不因為上下旗而有差別,基本上這還是一個講究軍事和政治實力的時代。 八旗是整個滿洲社會的基礎,無論軍事、經濟、行政,都離不開八旗。八旗以牛錄為基礎單位,實行三丁抽一的政策,抽一丁入伍,其余兩丁稱“余丁”或“散丁”,從事生產,按照達旦進行管理,上面提到的章京(書記官)和撥什庫(領催)就是管理余丁的官員。八旗又按牛錄各自設有“巴牙喇”,意即“精兵”、“尖兵”,為職業軍人。“巴圖魯”意即勇士,通常不代表實際軍權,只是榮譽稱號,類似現在的勛章、記功等等獎勵手段。 八旗的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即奴隸,多是漢人、朝鮮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在入關建政之后,八旗制度逐步官化,現一一參照對比如下﹕ 貝勒旗主——原和碩貝勒(固山王) 總管大臣——原固山額真 佐管大臣——原梅勒額真 都統——原甲喇額真 副都統——原札蘭章京 參領——原牛錄額真 佐領——原達旦章京或撥什庫 旗丁——不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政治制度中很大部份乃是參考明朝官制而來,因此也有六部、五寺、四院的編制,而且這一部份和明朝的官制職能并無不同,可以暫時略過不提。清朝新增的政府編制還是應因八旗制度需要而來的。 三府是清朝特有的編制,現簡單解釋如下﹕ 宗人府﹕主管皇族、宗族的事務,包括滿、蒙八旗的事務。漢軍八旗在入關后改編為漢軍綠營,因此漢軍八旗算是解散了。一般而言,雍正以前的內閣大臣,滿大學士都會兼一個宗人府的職務,親王至少會在宗人府任職。雍正之后內閣名存實亡,因此軍機處行走的滿大臣通常也會兼職。宗人府的權力很大,對關外老滿洲八旗有直接的節制權,八旗內官員的升遷調貶也是由宗人府的主事們議定草案之后再行實施的。 內務府﹕由明朝原來的十三衙門改編而成,負責皇城、皇莊、園子(指三海、暢春園和后來的圓明園、熱河離宮)的物資調度、人事升遷、以及禁軍、宦官、宮女等。這也是職權極大的政府部門,通常上書房(內閣)大臣和得皇帝寵信的大臣,常常會兼內務府總管或者副總管的職務。 詹事府﹕這原本在明朝就有,在清朝是為翰林院的翰林升遷的必要人事管道。參考《清史稿》,原詹事府是東宮官屬,康熙之后不立太子,詹事府就成了累贅,雍正沒有撤裁,就是要給翰林留此管道。詹事府下設左右春坊,職屬為左右贊善,從六品;再上為左右中允,正六品;再上為庶子,從五品;再上就是詹事府的堂官,稱為正詹事和少詹事,又稱正詹、少詹。科考(大比)之后,考取的人有兩個出路,一是去地方任職,一是“留館”,即留在翰林院任職。翰林為清貴之職,也是尋天子歡顏,一步登天的好途徑,干隆時紀曉嵐就是留館任庶吉士受寵的。因此,留館是一大關卡。科考二甲(第四名至第十名)授職編修,三甲授職檢討,皆為七品;狀元授職修撰,為正六品。但是翰林院沒有從六品、從、正五品,直接就跳到從四品的侍讀和侍講。那么七品官憑什么一下子連跳五級?出路有三,混夠了編檢的年資之后,一是去地方任知府,一是轉科道成為言官,也就是一般人口中的御史,第三就是去詹事府。詹事府贊善、中允、庶子正合給編檢升官用。詹事府因為也是中央機構,因此由翰林院轉去詹事府,“開坊”,也是一大關。之后由右贊善轉左,升中允后再由右轉左,到要轉升五品庶子的時候,就又是一關。因為這時是由吏部則例決定,競爭者極多。庶子又稱“洗馬”,故此這一關還有一個別號,叫做“一洗凡馬萬古空”,過不了這一關的,就得準備當個小京官當一輩子。過了這一關,則成為“九轉丹成”,可轉為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或者回翰林院任侍講等等,之后升官就容易得多。 另外,清朝政府編制如下﹕ 皇帝之下,按照職能差異,大致可以分三系。 第一類為內廷以及貴族、滿族。以皇帝、皇后、皇太后為最高;下為宗人、內務府,此乃平級的機構。宗人府總管皇族、貴族、旗下人的各類事務,十分重要,比如皇帝的玉牒等等重要文獻,都是由宗人府負責制作保管的。內務府主要負責處理內廷供奉,在內務府當差是很肥的差使。禁軍由內務府大臣按皇帝的分派掌總,各禁軍營各有佐領(韋小寶就干過驍騎營佐領的活計),各由八旗分任;現軍八旗由兵部管,不歸內務府。另外,內務府也管理一部分關外的旗務。 官僚(文官)系統大致可分為地方和中央。地方行政系統是由行省組成,一省的最高長官稱巡撫,下轄臬司(司法)和藩司(財務),巡撫主管行政。下面行政機構分別為道、府、州、縣。巡撫之上為總督,總督若干省軍政事務,如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等等。總督為正一品,又稱封疆大吏,巡撫以及臬、藩司,分別為正二、三品。這里還需要提到的是,清朝的官員任事有兩種,一為職務,一為差事。比如總督、巡撫等,均為職務;而差事則是應因需要,由皇帝因材施用的,比如學政、觀風使便是差事。差事完了,官員回京述職,仍舊回原衙門任職。職務需補缺。比如皇帝授某人為七品官,某人是不能立刻當職的,需要在吏部先掛號,等七品或者七品以下的職位有空缺的時候,隨時準備補位,稱為“補缺”。補缺是吏部官員撈錢的好方法之一,缺有肥瘦,好缺人人搶著要,吏部官員便可以上下其手大發其財。另外還有河督、漕督,這是分別獨立的衙門,都是正二品的官。河、漕容易賺錢,是所謂放屁油褲子的優缺。 中央行政系統大致由皇帝到內閣,雍正后改為由軍機處派至六部(行政部門,相當于國務院),一般來說,六部尚書為從一品,大學士為正一品,六部侍郎為正二品,五寺的大夫一般來說都是滿二品漢三品。四院——理藩院掌管外交;都察院掌管言官監事;翰林院相當于皇帝的秘書局,不過頭上有個文淵閣,混好了直接升大學士,因此也是個好地方;太醫院顧名思義,就是管太醫的。這四院的最高長官官階,理藩院的院務大臣多由大學士充任,因此為正一品、都察院雍正后定為從一品、翰林院為從一品、太醫院為正五品。通政司相當于中央辦公廳,負責協調政務,沒有什么實際權力,但卻是地方官員升遷到中央大員的步驟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康熙九年定為正三品。國子監是個清水衙門,名義上主管教育,但實際上皇族的教育都把持在內務府手中,國子監的最高長官稱祭酒,滿漢各一,從四品。欽天監負責時憲、歷法、地理變化等等,有點類似中科院一類的機構,算是個沒有油水的衙門,正五品。另有國史館,總裁滿漢各一,正三品;起居注館,由詹事館官員充任。 五寺分為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大理寺為五寺之首,主管平反、審核,等于是現在的最高法院,都察院負責監督執法和官員的情況,刑部負責初審和行刑,合稱三法司。大理寺卿滿漢各一,均為正三品。光祿寺主管祭祀的飲宴,寺卿滿員從三品,漢四品。太常寺主管祭祀的祭品、倉庫、以及祝禱文,歸禮部,由禮部滿尚書兼寺事大臣,寺卿滿漢各一,均正三品。太仆寺和鴻臚寺都是執掌祭祀時候的儀式進行和糾正不妥當的地方,寺事大臣仍舊由禮部滿尚書兼任,寺卿為正三品。 六部也需要多講一講,一般性排序為吏、兵、禮、戶、刑、工。吏部負責官員升遷、考核;兵部相當于現代的三總部;禮部管外交、祭祀、郊迎、科考等;戶部主管財政;刑部和大理寺其實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是公檢法系統中的執法部門;工部是個磨人的衙門,什么事情都能推到工部去辦,主要還是負責國家的基礎建設。一般來說,六部尚書都是一漢一滿,侍郎一共四個,也是滿漢各一半。 大學士是人臣的頂峰,正一品,也是天子的近臣。大學士和授爵不同,公侯伯子男,伯爵就已經超品,但是沒有實際權力,遠不如大學士來得實在風光。另外,固山貝子、和碩貝勒、郡王、親王除了清初的三個異姓王之外,都是只授皇族的。福康安授貝子有原因,他身被“十三異數”,以后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專門寫點東西討論。爵位授予通常有規定好的號,按照各人的品行,分別授予。這套系統有點類似謚號,只不過我手中沒有這方面的資料,不敢胡說八道,貽笑大方。 軍隊系統比較簡單一些,將軍為正一品,總兵、提督、副將、參將、游擊、備御、千總、把總,依次遞降。 滿洲有八大老姓,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喇那拉氏、郭羅絡氏、伊爾根覺羅氏。另外在入關前還另有兩個重要的部族,一為董鄂氏,此為外戚。參考《清史稿.卷一六一.皇子世表》,董鄂氏溫順公何和里為“主婿”,按照清朝的例規,國戚原指太后、皇后的父親以及同胞兄弟,公主的夫家,其它均稱椒房貴戚。何和里是主婿,便是公主下嫁才為國戚。一為富查氏,此亦為外戚,干隆的皇后即是富查氏之女,軍機大臣傅恒亦是富查皇后之弟,因國舅而成散班大臣,積功至軍機行走。另依清朝的規矩,漢女成嬪妃者,在其漢姓后加一“佳”字即可,如康熙生母佟佳氏即是現成的例子。另仍需補充一點,滿蒙姓氏在入關之后受漢姓同化極多。常常就名字的首字而做姓。比如康熙朝軍機大臣馬齊,原姓鈕祜祿氏,名字叫做馬齊。后來因循而成馬姓。傅恒亦在此例,其子福康安、福靈安等,就是雖父親名字中的“傅”字轉音而成。清朝入關時間日久,老姓沒落,尤其是幾個那拉氏,民間多不辨分區別,統稱為那拉氏,到清末民初時期,“那”也成了姓氏。與此相類似的還有舒穆祿氏,百家姓中本無“舒”姓,亦是由滿姓轉來,著名作家老舍的本名就叫做舒舍予,他是滿族人。 。
熱心網友
正黃,正藍,正白,正紅,鑲黃,鑲藍,鑲紅和鑲白共八旗,除此之外還設有漢八旗,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
熱心網友
滿洲八旗:共有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個部分。這是滿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另外一種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鑲黃,正白,正藍,鑲白,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這在老沈陽城區的八旗駐防圖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藍旗,西方是正黃、鑲白旗,東方是正紅,鑲紅旗,南方是鑲黃、鑲藍旗。
熱心網友
分別是: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