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明建文帝疑削發隱居蘭溪古寺碑為證 最近,在蘭溪市靈洞鄉白坑村東山,發現一座古寺,寺內的壁畫楹聯和寺旁遺存的古碑、古塔、古城墻表明,明代蒙“靖難之役”的建文皇帝(又稱惠帝)朱允火文曾經削發隱蹕(蹕泛指與帝王行止有關的事情)在此。懷著好奇之情,記者6日來到山勢險峻、海拔近400米的東山。 遺跡顯示兩度隱蹕于此 東山又名皇回山,坐落于金華山脈余支——六洞山東約一公里的一處山坳中,山徑盤旋、樹木蔥蘢,十分幽靜。山上有一大殿名叫“天王殿”,現又叫“皇回寺”。據寺院住持印覺師傅介紹,殿里的和尚以及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建文帝在此削發隱蹕的傳說,最近發現的隱蹕處遺跡和殿旁古碑則為這種傳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在印覺師傅的帶領下,記者找到了當年建文帝的遜國隱蹕處。從表面看這是一座小殿堂,而且剛剛經過一番修繕。殿內有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塑像,左右各塑有文官武將一名,殿內的后壁繪有建文帝遜國出逃路線勾勒在明代版圖上,殿堂左右壁繪有建文帝登基、燕王朱棣攻克南京、建文帝假扮和尚出逃等8幅惟妙惟肖的壁畫。從壁畫的內容看,建文帝曾經兩次隱蹕在此,一次是在永樂二年(公元1403年),建文帝在逃奔云南的途中,曾在蘭溪東山寺落腳;另一次是在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建文帝復歸東山寺。引人注目的是,殿內的立柱上刻有4句建文帝的流亡詩,分別是“百官不知何處去,惟有群鳥早晚朝”;“塵心消盡無孝子,不受人間物色侵”。讀來令人十分傷感。 在皇回寺的左隅,記者見到有一被削去一角的石碑,碑額鐫刻著“皇回禪院鼎建普同塔記”一文,碑文稱,“蘭江靈洞之東折而上數里有庵曰……庵創始于遜國孤臣,薇陽一線,燈傳不熄……” 皇回寺前方約50米處的一片竹林里,有一青石砌成的六角古塔,即普同塔。塔身清晰可見“明重應皇回師祖圓應感大師之塔”的字樣。印覺稱,塔建于清康熙十年,為紀念建文帝之物。在進山的路上,記者還發現兩處青苔叢生的古城墻,相傳亦為建文帝所建,而且城墻的造型與南京古城墻極為相似。 貼身大臣建議隱居蘭溪 據稱,皇回寺遺址發現后,當地的文史研究人員對相關史料進行了大量的考證,認為建文帝隱蹕在蘭溪與他的一位貼身大臣很有關系。 這名大臣就是隨同建文帝逃亡的翰林待詔,原籍浦江的鄭洽。研究人員從明萬歷年間史學家史仲彬著的《致身錄》發現,“建文帝出亡至浦江鄭洽家,帝匿井中得脫,故井今名為建文井,井在浦江縣東25里處。” 光緒《浦江縣志》稱,“從亡者二十二人鄭洽焉,”君臣一起隱居蘭溪是順理成章的。“皇回寺的得名也相當明確地表明了建文帝曾經隱居于此的事實,回者,即避、轉、繞的意思。而光緒《蘭溪縣志》的記載則更加證明了這一點,“皇回禪院,在縣東20公里,有碑記,云:皇回圣跡,肇自前明惠宗,遁荒隱蹤于斯……”蘭溪東山位置偏僻、地勢險要,外人很難得知。 當地的老百姓也向記者講述了當年建文帝在此避難的民間故事。如他只身攜帶一副祖父朱元璋親賜的袈裟和度牒、戒牒,而這套“和尚”行頭亦為當年朱元璋出家之物,朱元璋預料到長孫朱允火文生性軟弱,恐在位不長,故給長孫作了最壞的打算。而這套袈裟在建文帝逃亡的39年間,也總能幫助他逢兇化吉。 六百年疑案有望從此打開 關于明建文帝的最后下落,史書與民間傳說大多語焉不祥,但許多都有“非宮中自焚死,由地道出亡”的說法。 《明史講義》稱,“建文帝焚死非真相也”。《明史·胡?醮吩蛟疲骸盎蕕壑烙諢穡蜓遠萑ィ罹沙級啻誘擼笥忻鼙ɑ蕕厶ずHァ薄!睹魘貳ぶ:痛吩蛩檔酶幸饉跡俺勺媯從覽只實壑扉Γ諮嗤蹺簧掀鴇鄱崍嘶飾唬┮苫蕕弁齪M猓偌V!本褪撬抵:推呦攣餮螅搜锿斐哪康模醒胺媒ㄎ牡凼欠窳魍齪M獾娜撾瘛? 據了解,蘭溪有關方面已準備將建文帝的隱蹕遺址申報為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進一步組織史學研究人員進行考證,爭取早日揭開這個遺存六百年的謎團。 。
熱心網友
有好多種說法,有說是燒死了,有說是出家為僧了,(這種說法贊成的人比較多)近來看有關報道,又有一種說法是他跑到國外去了,據說當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最初下西洋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以徹底的消滅禍根,到后來才改變了下西洋的目的。這個問題好多的史學家都解決不了,我想我們也就是根據傳說這么聽聽以做參考吧。
熱心網友
據說跑到國外去了。
熱心網友
這是明史的一個謎,至今歷史學家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定論。說他當時被燒死了,沒找到尸首;說他活著跑出來了,也沒有明確證據,只是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