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股票市場為什么和宏觀經濟相背離?

熱心網友

――關于“利潤”的思索之一    專家們說:股票市場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但在中國,宏觀經濟很好,股票市場卻很糟,這是為什么?  這里看衡量這兩者好壞的指標:決定股票價格能否長久上升的主 要指標是公司贏利水平;衡量宏觀經濟最重要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即GDP,是增加值。本質上看,公司贏利水平和GDP是完全不同的指標,公司贏利水平的高低不能反應GDP的高低,反之亦然。因此,股票市場表現和宏觀經濟表現之間,不存在必然關系。  舉個簡單例子:我到理發店理發,師傅花了一個鐘頭的時間幫我理好發,收了我30元人民幣。理發這種服務業,增加值基本上都體現在理發師傅的勞動之中,因此這一個小時,對于理發店來說,是30元人民幣的收入,對于國家來說,是創造了30元人民幣的增加值,計入全國的GDP之中。理發店經營的目的是要賺取利潤,30元人民幣只是理發店的收入,必須減去房租、水電、理發師傅的工資等各種成本,才是理發店的利潤。由此可見,GDP和利潤完全是兩碼事。  我們說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一般指GDP增長,而不是利潤增長。比如去年有100個人理發,今年有108個人理發,每次理發都是30元人民幣,那么根據理發統計的GDP增長就是8%。但是從GDP增長中,還是看不出理發店利潤是否也在增長:如果去年有兩個理發店,今年增加到5個理發店,理發店增加速度大大超過理發人數增長速度,單個理發店的理發量大大減少,理發店的贏利很可能下降。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GDP高增長、宏觀經濟很好時,公司利潤未必很好。套用到當前中國現狀就是:宏觀上,中國的經濟很好,微觀上,公司的贏利未必很好,因此中國的股票市場未必很好。  但是,從長期看,宏觀經濟又和微觀經濟有著密切聯系。這可以從促成宏觀經濟增長的兩個因素(增加供給、增加需求)看出來。  增加供給方面:以理發為例,如果某一個地區只有一個理發店,該理發店每年最多可以理發100次,但當地實際需要理發的次數是200次,此時如果增加供給,也就是說增加了一個理發店,總共可以滿足200次理發,如果理發的價格沒有變化,則當地增加GDP的途徑,主要是增加供給(理發店的供給)。  增加需求方面:如果某地區有5家理發店,一年中每家都可以最多理發100次,但當地總的理發需求量只有200次,此時增加理發店數量并不能增加理發總量,只有增加理發需求量。如果理發的價格沒有變化,則當地增加GDP的途徑,主要是增加需求(理發的需求)。  一個地區的GDP取得了增長,必定體現在供給或者需求的變化上,而且無論是在供給、還是在需求上,都對企業增加利潤有幫助:供給方面,當理發店稀缺時,只要增加理發店,理發增加的數量足以補償每次理發價格下降的程度,行業總利潤就會增加;需求方面,理發需求增加,必然體現在理發數量的增加或者理發價格的上升,這些都對提高利潤有幫助。  因此,長期看,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微觀經濟上,企業利潤的表現也不會太差。但在中國,為什么宏觀經濟非常好,但股票市場表現不太理想呢?這可能和中國當前特殊情況有關:  1)大量投資導致總供給超過總需求。當初理發店原來只有一家,無法滿足理發的需求,理發店的利潤非常高,開設理發店的門檻又很低,吸引了大量資金,本來增加到2家時,就可以達到供需平衡,但是由于大量投資,結果第二年一下出現了5家理發店,導致僧多粥少,每家理發店的理發總量和理發價格都會下跌,理發店的利潤減少。當前,我國汽車行業、鋼鐵行業現在雖然供需兩旺,但今年投資增加很多,等到明后年都有產出時,產品價格一定會大幅度下跌,會嚴重影響這些行業的利潤。  2)中國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中國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國營企業。這些國營企業由于國家的保護,一直不求上進,利潤很可憐,但還能維持。比如5家理發店遠遠超過2家店的實際需求,只要競爭一段時間,淘汰機制會導致2-3家破產,但是如果5家都是國營理發店,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得到國家的不斷補助,總是破產不了,結果大家都沒有錢賺。那么即使理發需求會緩慢增加,GDP也增加,但整個理發行業可能始終處于虧損中。  3)大量現有上市公司的未來業績很難讓人樂觀。對于民營可以進入的行業,一些國營上市公司利潤下降是長期趨勢,因此以國營企業為主體的國內股票市場,很難在利潤上取得突破。以今年利潤表現很好的鋼鐵行業為例,中國的鋼鐵企業屬于重工業,原來民營企業很少介入,今年經營粗放的國營鋼鐵企業在強勁的需求下,都取得了不俗的經營利潤。但隨著大批民營企業介入,鋼鐵行業可能會很快進入飽和階段,甚至整個行業會經歷一個寒冬的考驗。在寒冬中,那些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業會生存下來,并在下一輪擴張中獲得利潤。根據一些測算,新的民營鋼鐵企業的成本遠遠低于現在的國企,一噸線鋼成本可以降低大約800元(2003年9月線鋼平均價格為每噸2950元)。不曉得幾年后,當民營企業大規模進入這個行業后,那些現在還不加緊改革的國營鋼鐵企業,怎么去競爭。在一些國營企業占主導的行業,必須經歷民營企業介入后的競爭,經歷一場冬天的冷水浴,才能剩下幾家真正創造利潤的企業。那時候,整個行業是否有利可圖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4)中國股市過去炒作過于猛烈,很多公司的股價虛高,還遠沒有調整到位。  中國現在的行業現狀基本上都是供過于求,即使少量求大于供的行業(如鋼鐵業),也會在放開市場準入的情況下,迅速飽和。供大于求,會導致通縮,會導致企業利潤很難提高,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很難反應到股票市場上。但是,從全球的角度看,中國的很多企業還是非常具有比較優勢的。對于這一點,外國投資者會看得更清楚。也許過不了多久,中國的一些優勢企業就可以從全球化中,賺取源源不斷的利潤。屆時,有利潤支持的中國股市,一定會活躍起來。因此,只要國內的宏觀經濟長期向好,股票市場一定會出現轉機。。

熱心網友

――關于“利潤”的思索之一    專家們說:股票市場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但在中國,宏觀經濟很好,股票市場卻很糟,這是為什么?  這里看衡量這兩者好壞的指標:決定股票價格能否長久上升的主 要指標是公司贏利水平;衡量宏觀經濟最重要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即GDP,是增加值。本質上看,公司贏利水平和GDP是完全不同的指標,公司贏利水平的高低不能反應GDP的高低,反之亦然。因此,股票市場表現和宏觀經濟表現之間,不存在必然關系。  舉個簡單例子:我到理發店理發,師傅花了一個鐘頭的時間幫我理好發,收了我30元人民幣。理發這種服務業,增加值基本上都體現在理發師傅的勞動之中,因此這一個小時,對于理發店來說,是30元人民幣的收入,對于國家來說,是創造了30元人民幣的增加值,計入全國的GDP之中。理發店經營的目的是要賺取利潤,30元人民幣只是理發店的收入,必須減去房租、水電、理發師傅的工資等各種成本,才是理發店的利潤。由此可見,GDP和利潤完全是兩碼事。  我們說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一般指GDP增長,而不是利潤增長。比如去年有100個人理發,今年有108個人理發,每次理發都是30元人民幣,那么根據理發統計的GDP增長就是8%。但是從GDP增長中,還是看不出理發店利潤是否也在增長:如果去年有兩個理發店,今年增加到5個理發店,理發店增加速度大大超過理發人數增長速度,單個理發店的理發量大大減少,理發店的贏利很可能下降。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GDP高增長、宏觀經濟很好時,公司利潤未必很好。套用到當前中國現狀就是:宏觀上,中國的經濟很好,微觀上,公司的贏利未必很好,因此中國的股票市場未必很好。  但是,從長期看,宏觀經濟又和微觀經濟有著密切聯系。這可以從促成宏觀經濟增長的兩個因素(增加供給、增加需求)看出來。  增加供給方面:以理發為例,如果某一個地區只有一個理發店,該理發店每年最多可以理發100次,但當地實際需要理發的次數是200次,此時如果增加供給,也就是說增加了一個理發店,總共可以滿足200次理發,如果理發的價格沒有變化,則當地增加GDP的途徑,主要是增加供給(理發店的供給)。  增加需求方面:如果某地區有5家理發店,一年中每家都可以最多理發100次,但當地總的理發需求量只有200次,此時增加理發店數量并不能增加理發總量,只有增加理發需求量。如果理發的價格沒有變化,則當地增加GDP的途徑,主要是增加需求(理發的需求)。  一個地區的GDP取得了增長,必定體現在供給或者需求的變化上,而且無論是在供給、還是在需求上,都對企業增加利潤有幫助:供給方面,當理發店稀缺時,只要增加理發店,理發增加的數量足以補償每次理發價格下降的程度,行業總利潤就會增加;需求方面,理發需求增加,必然體現在理發數量的增加或者理發價格的上升,這些都對提高利潤有幫助。  因此,長期看,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微觀經濟上,企業利潤的表現也不會太差。但在中國,為什么宏觀經濟非常好,但股票市場表現不太理想呢?這可能和中國當前特殊情況有關:  1)大量投資導致總供給超過總需求。當初理發店原來只有一家,無法滿足理發的需求,理發店的利潤非常高,開設理發店的門檻又很低,吸引了大量資金,本來增加到2家時,就可以達到供需平衡,但是由于大量投資,結果第二年一下出現了5家理發店,導致僧多粥少,每家理發店的理發總量和理發價格都會下跌,理發店的利潤減少。當前,我國汽車行業、鋼鐵行業現在雖然供需兩旺,但今年投資增加很多,等到明后年都有產出時,產品價格一定會大幅度下跌,會嚴重影響這些行業的利潤。  2)中國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中國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國營企業。這些國營企業由于國家的保護,一直不求上進,利潤很可憐,但還能維持。比如5家理發店遠遠超過2家店的實際需求,只要競爭一段時間,淘汰機制會導致2-3家破產,但是如果5家都是國營理發店,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得到國家的不斷補助,總是破產不了,結果大家都沒有錢賺。那么即使理發需求會緩慢增加,GDP也增加,但整個理發行業可能始終處于虧損中。  3)大量現有上市公司的未來業績很難讓人樂觀。對于民營可以進入的行業,一些國營上市公司利潤下降是長期趨勢,因此以國營企業為主體的國內股票市場,很難在利潤上取得突破。以今年利潤表現很好的鋼鐵行業為例,中國的鋼鐵企業屬于重工業,原來民營企業很少介入,今年經營粗放的國營鋼鐵企業在強勁的需求下,都取得了不俗的經營利潤。但隨著大批民營企業介入,鋼鐵行業可能會很快進入飽和階段,甚至整個行業會經歷一個寒冬的考驗。在寒冬中,那些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業會生存下來,并在下一輪擴張中獲得利潤。根據一些測算,新的民營鋼鐵企業的成本遠遠低于現在的國企,一噸線鋼成本可以降低大約800元(2003年9月線鋼平均價格為每噸2950元)。不曉得幾年后,當民營企業大規模進入這個行業后,那些現在還不加緊改革的國營鋼鐵企業,怎么去競爭。在一些國營企業占主導的行業,必須經歷民營企業介入后的競爭,經歷一場冬天的冷水浴,才能剩下幾家真正創造利潤的企業。那時候,整個行業是否有利可圖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4)中國股市過去炒作過于猛烈,很多公司的股價虛高,還遠沒有調整到位。  中國現在的行業現狀基本上都是供過于求,即使少量求大于供的行業(如鋼鐵業),也會在放開市場準入的情況下,迅速飽和。供大于求,會導致通縮,會導致企業利潤很難提高,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很難反應到股票市場上。但是,從全球的角度看,中國的很多企業還是非常具有比較優勢的。對于這一點,外國投資者會看得更清楚。也許過不了多久,中國的一些優勢企業就可以從全球化中,賺取源源不斷的利潤。屆時,有利潤支持的中國股市,一定會活躍起來。因此,只要國內的宏觀經濟長期向好,股票市場一定會出現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