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寸勁拳”是截拳道中最為精細的拳法,它對技術和對拳理上的要求也相當高,如果我們不能明了其中的精細與竅要之處,而按一般的拳法要求去練習的話,則肯定無法打出高質量的勁力來。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像一般的教材那樣在“寸勁拳”的修習過程中,不懂拳理,不明道理,不明每一個精細動作的規范尺寸與角度要求,而盲目憑蠻力去練習的話,那么即使苦練一生也打不出好的“寸勁拳”來。 在“寸勁拳”的打擊過程中頭部保持中正最為重要,因為頭為一身之主,而且欲保持中正不偏,還需做到“虛領頂頸”。發力時的以聲助力雖然重要,但也不用在每一個動作到達定點時都大聲吼叫,因為如發聲過于頻繁,則會使熱氣大量外散,造成入不敷出的虧氣現象。再者,在用“寸勁拳”打擊時,還應將牙齒咬緊,這樣不但可以增大全身的力量,還可使打擊目標時的勁氣與氣力更加集中,以增強“穿透力”,也就是傳統武學中所說的“牙欲斷筋”。事實上,當面前站著你的仇人時,你一定會把牙咬得很緊,而咬緊牙關后自會覺得渾身是膽、渾身是力,并會有壓倒一切的氣概產生,如此還能先從精神上去打擊對手。 根據李小龍的要求,若想打出高質量的“寸勁拳”,肩的作用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肩關節屬于“三節”中的根節,而且氣血、內勁能不能順利地通過肩而到于肘,再通過肘達于手,肩部的放松和緊縮將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李小龍曾舉例說,人的內力的運用如水在一個水管中流過而節節推向攻擊點,但如果把水管的根部扎緊時,“流水”可能就無法暢通。對肩關節的鍛煉與要求一般是先求其放松,在氣血通達的前提下再逐步轉入沉肩的鍛煉,以使肩關節微微向下沉勁,從而促使人體的內勁和氣血下注于涌泉,上注于肘手,中蓄于腰脊。 在國術中,肘為中節,是承上啟下的轉換部位,所以中節絕不能空,如果肘關節的勁力一空,則整個上肢與軀體所蓄的勁力就會渙散。因為根節是勁力的發源之處,中節則是勁力的含藏之所,而梢節(手、足)才是勁力的終放之點。在“寸勁拳”的具體打擊過程中,基本的要求是“垂肘以求中正”,也就是肘必須有向下垂墜的勁,這也是為了使練習者能逐步地掌握既無前栽后仰之弊,又無空虛漂浮之病的關鍵所在。接下來,才是催肘以求發力,因為肩不催肘肘無力,肘不催手手不及,惟有以肩催肘,其勁氣方能貫肘,以肘催手,勁氣才能到手,亦即三節合一則整勁乃出。這也是李小龍出拳時產生威力的秘密之一。 腕為梢節,亦為連接手與臂的關節。在李小龍的“寸勁拳”中,它有獨特的作用和與眾不同的發力姿勢,這也是學習“寸勁拳”發力技術的重要技術環節。在出擊前,拳頭適度放松,手腕下塌而微微向下,在拳沖出接觸目標的瞬間,手腕才突然轉上并同時握緊拳頭發力,以拳之下端由正面打擊目標,其著力點是拳頭下部的三個指節。在這里,李小龍之所以要求在出拳前應先下塌,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姿勢的作用在于能聚集勁氣于手部的神門穴與增大腕關節的支撐力量,如果以普通的姿勢去調整腕關節則勁氣所貫注的便不是“寸勁拳”所特別需要的神門穴而是集中于勞宮穴。勁氣注于勞宮穴的優點是長勁比較猛,但卻無法打出具有震動內臟的“寸勁”來。所以說,“寸勁拳”的特殊的運腕技巧,是“寸勁拳”發力加速的最后和決定性環節。。。。。網站 有詳細介紹,你可以參考一下,希望能幫到你。。
熱心網友
快速的打太極或干脆打沙袋,練到腰馬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