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魚頭上和身上長白色絮狀物,頭部成小孔狀潰爛,用過加碘消毒劑,無效,怎么辦?
熱心網友
魚身上長白色絮狀物是屬于真菌引起的疾病,又稱水霉病、白毛病。水霉病其實是一種常見病,可一旦爆發起來確實很不好對付。由于 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霉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白色棉絮狀菌絲。霉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于白色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欲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感染霉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后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于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霉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欲減退,最終導致死亡。[治療方法]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并可在水中投入惠宏的特滅菌和百分之一的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鐘,以抑制霉菌的孳生。提高水溫到32度,以抑制水霉的生長。最好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治療中可將病魚放人治療缸中進行藥浴,治療缸中加人100-250ppm的爾馬林中,治療時間約0。5-1小時,注意觀察病魚的狀況,一旦發現魚只浮頭或是串出水面要立即終止治療。治療中你會看見魚身上的絮狀物會漸漸的脫落,治療結束后將魚放回換掉大部分老水的原缸中,視魚只的情況隔天或是隔兩天再重復前面的治療,直至痊愈。你補充問的黃粉,大概是三黃粉:大黃、黃柏、黃芩按5:3:2的比例配成。發病初期治?效果顯著。魚病進入晚期後,可?⑷S粉配成?舛??--1.5mg/L(升)。白粉可能是漂白粉,利用它給水體消毒,一般用0。001%的漂白粉。
熱心網友
你的魚應該是得了最常見的白點病,去花鳥蟲魚市場買一瓶"萬能魚救",按說明書使用即可.別滲著,趕緊,否則魚就掛了.
熱心網友
應該是由于寄生蟲引起的吧,用一下“黃粉”試試,這種東西的學名我不知道,反正我認識的人都叫它“黃粉”,魚店里應該就有!!地圖喜歡清水,一定要勤換水??!地圖魚魚體呈橢圓形,頭大,嘴大。按體色有紅花地圖和白地圖之分。紅花地圖體色主基調黑褐色,體表有不規則的橙黃色斑塊和紅色條紋,尾柄有橙經色邊緣的圓斑點;白地圖體色主基調淡黃色,體表在醒目的紅色斑塊和條紋。 性情兇猛,只能單獨飼養。當飽食后或處在擁擠的不良環境時,它便懶洋洋地側臥在水底,但游速很快,反應敏捷,捕食靈活,深受人們的喜愛。親魚性成熟年齡為10~12個月。一般可自選配偶。雄魚身體不及雌魚肥大,頭略高,體表色紋鮮艷,鰓蓋處的黃斑色澤明亮,尾星色斑亮麗,背鰭、臀鰭端尖長;雌魚體色稍淡,腹部膨大,體幅較寬。繁殖水溫26~28度,水質中性軟水。在80厘米X50厘米X45厘米的水族箱底置放平滑的大理石板(規格為20厘米X20厘米X2厘米),將親魚放入。雌魚臨產前靠近產巢,雄魚則圍繞雌魚游動。雌魚每次產卵500~1000粒,其卵粒比一般魚卵粒大,并呈不規則的直線排列。愛精卵經48小時孵出花褐色仔魚,7天后仔魚游水,一周后開始覓食。親魚有吞食卵粒的習慣,產卵結束后應將產巢取出,放入孵化缸中人工充氣孵出。 特性 身體長度:20~30厘米 來源產地:亞馬遜河流域 雌雄區別:雌魚體色稍淡,腹部膨大 飼養難度:★★☆ 食物習性:小魚、小蝦、紅線 繁殖方法:沉性卵 繁殖能力:難 飼養條件 飼養水質:水質中性軟水 飼養水溫:22~30℃ 放養形式:單養 活動區域:底層 特殊需求:水質含氧量要求高。
熱心網友
我家的也這樣長過,試一下觀賞魚專用的的消毒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