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根據美國教育中心的統計,美國的研究生平均年齡為33歲,一半以上已經結婚,1/3有孩子。全日制學習對于他們是不可能的,因此,有64%的碩士生和39%的博士生采取業余學習方式完成學業。這種獲得學位的方式相當于國內的在職讀研制度。     據了解,今年全國計劃招收27萬研究生(比2002年整整超出7萬),顯然讀研已在國內非常流行。事實上,在職“讀研熱”與其說是一個教育現象,不如說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國是一個學歷本位、文憑本位的社會,學歷與文憑對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于是不斷接受高層教育、獲取高等學位成為當今年輕人的人生目標。但是,在一些能力本位的社會,情形則相反,例如美國,每年大約注冊讀學位課程的大學生有1479萬人,讀學士學位的不到124萬人,而讀副學位的僅有56萬人。   我國現在大多數企業的用人觀念也正發生變化,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喪失其存在的合理性,能力本位的用人機制逐漸形成,注重實際績效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青睞。冷眼旁看,盲目追求高學歷并不是理智的人生出路。   社會在發展,競爭越發激烈,在職讀研是無可厚非地提升自我價值的途徑,但讀前要明確動機,如:為何讀研?讀取后人生價值是否得到體現?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精英職業正慢慢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眾職業。崗位成材成為用人單位的價值取向。對于在職讀研者而言,倘若已在現有崗位取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又能夠崗位成材,建議不讀或慎讀,以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當然,若能明確讀前動機,權衡利大于弊,得多于失,就可明明白白去在職讀研。   在職讀研的5大陷阱   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打開任何一份銷量可觀的報紙,你就能在廣告欄里找到多如牛毛的在職讀研招生信息。看到這些,準備讀研的你在將不菲的學費拋出之前,你應謹防以下5大陷阱。   陷阱一:無效證書   你在報紙上發現了“某某大學管理學院”、“某某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招生信息,實地考察之后發現,這家招生單位的辦公地點確實在該校校園內。學習結束后,你發現手中的結業證書雖然是那個某某大學管理學院出具的,但可能連該校方都不予承認。因為這個所謂的“學院”,根本不具備一級法人資格,它的炮制者可能只是該校某系幾位創收心切的員工和一些膽大妄為的社會人員,校方對于這樣的“草臺班子”出了問題,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于是,你在一番辛苦努力后只得到一張昂貴的廢紙。   預防策略:到當地省市級教委的學位辦公室查驗該研究生班是否辦理了備案登記。沒有備案的,當然是騙你沒商量的“草臺班子”;鑒別圖章的效力,比如南開大學金融學在職研究生班結業證書上蓋有“南開大學”印章(一級法人印章)、現任校長手章和證書編號,才是南開大學所認可的。   陷阱二:學科名稱華而不實   在讀了聽起來既實用又時髦“廣告學”、“策劃學”的碩士學位,要么你根本不會拿到那個你希望的碩士學位,要么你需要通過國家考試的時候感到困難重重。因為國家學科設置里根本沒有廣告這一類條目。你所要面臨的還是傳統的文學類知識考試。除非你根本不打算獲得學位,否則,這樣的課程設置可要讓你走不少冤枉路。   預防策略:事先查看讀研班詳細的課程、課時設置。對照國家有關大學學科設置和學位授予的有關規定考察該課程設置的含金量。   陷阱三:亂收費   在報名之初,被告知一個大概的學費數額,比如1。3萬元、2。1萬元等,你就讀之后才發現,花費遠不僅限于此。學生除了要支付報名費、學費、教材費、論文指導費和答辯費這些正常費用外,還被要求交納諸如考試費、補考費、出題閱卷費、成本費、學位指標費等一系列“苛捐雜稅”。由于已經身在其中,你當然無法抗拒這些收費項目的滋擾。但這種被人套牢之后割肉的感覺,實在是很不舒服。   預防策略:事先咨詢清楚所有收費項目,并要求招生單位列出收費細則。   陷阱四:師資不足   招生單位沒有足夠的師資力量,或者是學校開班太多,師資不夠調配。于是,他們聘用大量讀研的學生、外校老師、企業管理者到課堂上濫竽充數。學生們聽著那些似是而非的糊涂講解,大呼上當。   預防策略:報名時,對于每一門課授課教師的資質要多加留心。比如,你可以要求驗看辦班學校在教委學位辦備案的文件。正規的文件里都會有詳細的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授課資質、任課教授簽字等內容的詳細記載。   陷阱五:申請學位難   辦班單位無限制地招收學生,一個班招200人的情況也不罕見。可是到了申請學位時,卻發現困難重重。如果班里200人全都通過了國家統考,也不可能人人按期申請到學位。   預防策略:設法搞清該學校每年授予碩士學位的人數額度、教學能力、師資水平,再對比在職讀研班實際招生情況,你就心中有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