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把下面這篇文言文翻譯一下上大會群臣,問:“誰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執金吾原鹿侯陰識可。博士張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為陰氏乎,為天下乎?即為陰氏,則陰侯可;為天下,則固宜用天下之賢才!”帝稱善,曰:“欲置傅者,以輔太子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即拜佚為太子太傅,以博士桓榮為少傅,賜以輜車、乘馬。(資治通鑒·漢紀)
熱心網友
這段話是出自《資治通鑒·漢紀》,是講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為太子劉莊選擇太傅的事情。翻譯:皇上大會群臣,問:“誰可以做太子的老師?”大臣們猜測皇上的心意,都說太子的舅舅執金吾原鹿侯陰識可以。(執金吾是東漢的官名,原鹿侯是爵位,陰識是漢光武帝皇后陰麗華的哥哥,也是太子劉莊的舅舅)博士張佚(博士是漢朝的官名,直翻,怎么樓上有人翻成大學士呢,大學士明朝才有的啊)嚴肅地說:“現在皇上立太子,為了陰家呢,還是為了天下呢?如果為了陰家,那么陰侯可以(當太子的老師);(如果)為了全天下,那么本應該用天下有才能的人!”皇上稱贊,說:“想設立老師,是為了輔導太子:現在博士指正我都很容易,何況是太子呢?馬上任命張佚為太子太傅,任命另一個博士桓榮為太子少傅,賞賜給他們輜車和四匹馬拉的車。(輜車是漢朝一種很大很重的車,賜乘馬古漢語里就指皇帝賜給臣子四匹馬拉的車,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種榮耀。古代車馬不分,“乘馬”和“乘車”古漢語里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乘車的意思,見王力先生《我國古代的車馬》,一車四馬為乘,古代公卿貴族的車用的馬的數量都有嚴格規定,超過就是逾制,是很嚴重的罪。只有天子出行可以用四匹馬拉車,而皇帝將四匹馬的車賜給臣子是非常大的一種榮耀,一般只有立了大功才會被“賜乘馬”)。
熱心網友
我認為最難理解的是 :不難正朕。正朕是使動用法 讓朕正[確]不難 不知是否對望大家指正
熱心網友
皇帝召集所有臣子,問他們:“誰可以當太子的師父?”群臣揣測皇帝的意思,都說太子的舅舅執金吾(執金吾是個官職,這里不用翻譯了)陰識可以。博士(也是官職)張佚出來說:“現在皇上立太子,是為陰氏家族呢,還是為天下百姓呢?如果為了陰氏家族,那就用陰侯吧;如果是為了天下,就一定應當使用天下的有德行的人!”皇帝很贊賞他,說:“我想設立一個太子的師傅,就是為了輔助太子;現在博士你都可以教正我,更何況是太子呢!”馬上封張佚為太子太傅,封另一個博士桓榮為少傅,賞賜他們寶馬車和司機。
熱心網友
個人看法:難點在于幾個陰的理解:結合上下文,為陰氏乎:這里的陰可以理解為私人或者說個人即為陰氏,則陰侯可:前一個說的是私人,個人,后面這個陰,我覺得理解成娘家人或者說皇后一族的家人比較穩妥。欲置傅者,以輔太子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這句話上面翻譯的我是略有區別的:我的翻譯是:我想要任用你做為太子的老師,輔佐他,今天您可以教正我,更何況太子!其他的理解是一樣的
熱心網友
基本正確
熱心網友
上大會群臣,問:“誰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執金吾原鹿侯陰識可。博士張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為陰氏乎,為天下乎?即為陰氏,則陰侯可;為天下,則固宜用天下之賢才!”帝稱善,曰:“欲置傅者,以輔太子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即拜佚為太子太傅,以博士桓榮為少傅,賜以輜車、乘馬。皇帝召集所有臣子,問他們:“誰可以當太子的師父?”群臣揣測皇帝的意思,都說太子的舅舅執金吾(執金吾是個官職,這里不用翻譯了)陰識可以。博士(也是官職)張佚出來說:“現在皇上立太子,是為陰氏家族呢,還是為天下百姓呢?如果為了陰氏家族,那就用陰侯吧;如果是為了天下,就一定應當使用天下的有德行的人!”皇帝很贊賞他,說:“我想設立一個太子的師傅,就是為了輔助太子;現在博士你都可以教正我,更何況是太子呢!”馬上封張佚為太子太傅,封另一個博士桓榮為少傅,賞賜他們寶馬車和司機。
熱心網友
皇上召集大臣們商議,問(大臣們)說:"誰可以做太子的老師?"大臣們順著皇上的意思,都說太子的舅舅執金吾原鹿侯陰識可以(當太子的老師)。大學士張佚嚴肅地說:“現在皇上立太子,是為了陰氏呢,還是為了全天下呢?如果為了陰氏,那么陰侯可以(當太子的老師);(如果)為了全天下,那么本來就應該用普天之下有才能的人!”皇帝表揚(張佚)好,說:“(我)要安排有大學識的人,來輔佐太子;現在大學士不害怕我,何況太子!”馬上拜張佚做太子太傅,安排大學士桓榮做少傅,賞賜給(他們)車,馬。翻的不好,僅供參考。
熱心網友
皇上會見群臣,問群臣:“誰可以擔任輔佐太子的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