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孔子說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所以他的老師不但有還比一般人多比較有名是韓愈在里提到的"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tán談)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萇(cháng長)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熱心網友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韓愈《師說》另外,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萇弘,字叔(約公元前575-492年),周敬王大臣劉文公屬下大夫。在晉國的“六卿之亂”中,因幫助范氏和中行氏,趙簡子派晉大夫叔向對周王施以反間計而被殺害。據《莊子。外物篇》記載:萇弘是蜀人,他被殺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而血化為碧。成語“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來。另據《圖經》記載:“萇弘,資中人,有寺在青泥坊,數里之內,土色尚青。”青泥坊在資中發輪鎮,鎮邊龍水橋有一天然石洞,古稱萇弘洞,是萇弘早年夜觀天象、晝習韶樂之所。另一處萇弘遺跡在資中城西甘露鎮龍洞河,是萇弘的養晦之處,明代道教宗師張三豐在這里鐫刻著一首六言詩:“無價明珠一顆,光吞法界塵沙。圣凡人物天地,流通點滴何差。”再次印證了萇弘確系資中人氏。資中人為了緬懷這位杰出的歷史人物,早在明代成化年間就在東門正東街為他建了座鄉賢廟,又在北門外建了座“萇弘故里”的石牌坊,褒揚忠烈。 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識氣象、精音律、通歷法,常與周景王應對星象吉兇征兆。孔子久仰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專門造訪萇弘,對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而虛心求教。師襄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古琴家,在衛國做樂官。其實,讓他更加出名的還是孔子,因為他是孔子的老師。大約在公元前496年時,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聽說師襄是一位音樂家,便拜其為師,學習琴曲《文王操》。過了一段時間后,師襄聽了孔子的演奏說:你可以再學別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要繼續練習這首,又過了一些時候,孔子再彈給老師聽,師襄又說,你可以再學別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還要繼續練習這首曲子,這樣反復了數次。孔子認為只是彈出樂曲還遠遠不夠,還要掌握它的內部邏輯,還要深刻理解曲意達樂曲的意境。師襄正是利用學生的學而不厭的精神,讓其發揮主動。 孔子二十七歲,學于郯子 今年魯國東南方小國郯國的郯子來朝見魯昭公,在宴會上,魯國大夫昭子問起郯子關于少昊時以鳥名官的情況,郯子作了詳細回答。孔子聽說這件事后,馬上去拜見郯子,向他請教學習。孔子好學,學無常師,此其一例。另外,據史官記載,老子也是孔子的老師,但不為千百年來的文人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