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九"和"五"分別是什么意思呢?謝謝
熱心網友
古稱帝王為,九五之尊,其由來是皇宮面闊九開間,進深五開間的意思。
熱心網友
九五之尊”久成習語,惟何所取義今人多已茫然。 《中國成語大辭典》有“九五之尊”條,釋文如下:“九五:《易》中卦爻位名,術數家以為是人君的象征,因指帝王的尊位。”(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656頁) 《辭海》有“九五”條,釋文如下:“《易經》中卦爻位名。九,陽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于天,故飛龍在天……猶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省略號原有。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第871頁) 這兩條對不求甚解的外國人有用,可以做“漢語托福”考試的標準答案,但對已經知道“九五之尊”指皇帝的中國人基本上沒用,兩者都只說了“是什么”,卻沒說“為什么”。 八經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皆三爻,六十四復卦皆六爻(由八經卦分別組合,上下相疊)。用《周易》占卜時,不僅要確定卜得哪一卦,還要確定卜得該卦哪一爻,故卦吉而爻兇,或卦兇而爻吉,在易占中是常事,這就為卜卦者尤其是釋卦者留下了極大的解釋空間,無論后驗的事實如何,都可以說成“無占不驗”。占卦根本就是心理騙術。 既然在易占中,確定具體爻位如此重要,因此每一爻都必須命名,命名以兩個數字表示。通例是,前數明爻之陰陽:陽曰九,陰曰六;后數定爻之序位,由下至上曰: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故九二、九三、六四、六五者,前數標爻之陰陽,后數示爻之序位。惟最下之首爻與最上之末爻反是,曰初九、初六、上九、上六,乃序位在前,陰陽在后。故“九五”者,謂第五位之陽爻也。然而只要某卦之第五爻為陽爻,該爻就叫“九五”,但“九五之尊”僅指“飛龍在天”的乾卦第五爻。 或問:既然“上九”最高,“九五”次之,那么以帝王之尊,為何不稱“上九之尊”,而謂之“九五之尊”?蓋吾國思想,謂“滿招損,謙受益”(《尚書》),“知雄守雌,知白守黑”(《老子》),“過猶不及”(《論語》),“虛則剞,中則正,滿則覆”(《荀子》),“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呂氏春秋》),“盛之有衰,生之有死”(《晏子春秋》),“昌必有衰,興必有廢”(《論衡》)。以《易》言之,則是“復極必剝”、“泰極必否”。故《易·乾》“上九”之爻辭曰“亢龍有悔”,《易·文言》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用俗話來說,就是“爬得越高,跌得越慘”。 “九五”本非示尊之意,而是示退之意。“天子”者,天之子也。天最高,可居上九之位,即使貴為天子,也只能屈居九五之位。可見“九五之尊”本是不通之論,是奴才對帝王的諂媚。 。
熱心網友
簡單的說,九是最大的是數字,五是中間數字取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太監對皇帝的奉承
熱心網友
《周易》首卦為乾卦,乾者為龍,故稱為龍卦。龍的文化觀念起源很早,它是一種民族動植物認作本氏族,民族老祖宗的一種觀念。這種文化觀念關于龍的崇信,就強烈地表現在《周易》之中。乾卦“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三:“終日乾乾”。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等爻辭,是龍與龍的活動和描述。這種龍的形象,后來就非常多地出現在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 比如天安門城樓雕梁畫棟,朱漆金釘,黃瓦紅墻,形繪石雕,顯得雄偉非常。其城臺設五個巨門洞,厚樸穩重,氣勢磅礴。它東西面闊為九間制,南北進深為五間,這建筑形制上的“九五”就源自《周易》的文化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