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歷史 三國以前的 我都喜歡 想了
熱心網友
商以前無文字記載,誰知道哦?只有傳說而已??
熱心網友
夏商周秦漢太多了
熱心網友
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夠古了吧
熱心網友
搜神記,山海經
熱心網友
三國以前的,文字都難懂.再說了,那時候大家都不在現場,沒辦法告訴你真實情況了.
熱心網友
中國上下五千年.
熱心網友
《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熱心網友
去圖書館啊!
熱心網友
去看看史記吧
熱心網友
阪泉之戰中華文明有史記載的最早的一次戰爭。黃帝,名軒轅。黃帝時期,神農氏統治著各部落,但神農氏日漸衰微,于是各部落之間爭戰不斷。以軒轅為首領的部落,在戰爭中逐漸強大起來。很多小的部落都歸附了軒轅。炎帝和蚩尤也是兩個很強大的部落的首領。炎帝和蚩尤成為黃帝最大的兩個對手。炎帝和蚩尤先發生沖突,炎帝聯合黃帝擊敗蚩尤。黃帝修整軍隊,經過充分的準備后在阪泉(一說在今河北涿鹿東南,一說在今北京延慶)和炎帝進行決戰。經過三次激烈的戰斗,最終黃帝戰勝了炎帝。涿鹿之戰涿鹿之戰是相傳中國遠古時代,有熊氏黃帝與神農氏炎帝兩族聯合,同蚩尤九黎族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爭。約四五千年前中國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傳說興起于今中國中西部的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黃帝族與炎帝族經過融合,沿著黃河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而興起于今冀魯豫交界地區的蚩尤九黎族,則由東向西發展。兩大部落聯盟為爭奪適于牧獵和淺耕的地帶,在涿鹿之野(即濁陸,今太行山與泰山之間古河、濟濁流充斥的廣闊原野)展開長期爭戰。蚩尤族勇猛兇悍,擅長戰斗,聯合巨人夸父部族與三苗部族,先驅逐炎帝,后又乘勢北進涿鹿(在今中國中部河北境),攻擊黃帝族。傳說蚩尤率領所屬72氏族(或說81氏族),利用濃霧天氣圍困黃帝族。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等為圖騰的氏族,數戰不勝。后得到玄女族幫助,吹號角,擊夔鼓,乘蚩尤族迷惑、震懾之際,沖破迷霧重圍,擊敗蚩尤,終在中冀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將其擒殺,取得戰爭勝利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成為華夏族的共同祖先。
熱心網友
強烈建議你看一看司馬遷的〈史記〉,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上面記載的很詳細,如果你要看戰爭,就孫臏的〈孫子兵法)不錯。 司馬遷(前145—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父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又曾為文“論六家之要旨”,批評了儒、墨、名、法和陰陽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贊揚了道家,這說明他是深受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的影響的。司馬談在這篇論文中所表現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無疑給司馬遷后來為先秦諸子作傳以良好的啟示,而且對司馬遷的思想、人格和治學態度也必然有影響。漢武帝即位后,司馬談做了太史令,為了供職的方便,他移家長安。在此以前,司馬遷“耕牧河山之陽”,即幫助家人做些農業勞動,同時大概已學習了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隨父到長安后,他又學習了“古文”(如《說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當時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這些對年輕的司馬遷都有很深的影響。 司馬遷在二十歲那一年開始了漫游生活。這就是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乙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歸后“仕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從武帝巡狩、封禪,游歷了更多的地方。這些實踐活動豐富了司馬遷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擴大了司馬遷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觸到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這對他后來著作《史記》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東巡,封禪泰山。封建統治階級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盛典,司馬談因病留在洛陽,未能參加,又急又氣,生命危在旦夕。這時司馬遷適從西南回來,他就把自己著述歷史的理想和愿望遺留給司馬遷,司馬遷流涕說:“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三年后,司馬遷繼任為太史令,他以極大的熱情來對待自己的職務,“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并開始在“金匱石室”即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歷史資料。這樣經過了四、五年的準備,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漢以來的顓頊歷為夏歷的工作后,就開始了繼承《春秋》的著作事業,即正式寫作《史記》,實踐他父親論載天下之文的遺志。這年司馬遷是四十二歲。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的時候,巨大的災難降臨在他的頭上。天漢二年(前99)李陵抗擊匈奴,兵敗投降,朝廷震驚。司馬遷認為李陵投降出于一時無奈,必將尋找機會報答漢朝。正好武帝問他對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說了。武帝因而大怒,以為這是替李陵游說,并借以打擊貳師將軍李廣利。司馬遷就這樣得了罪,并在天漢三年下“蠶室”,受“腐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恥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還沒有完成,不應輕于一死。他終于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乙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等先圣先賢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極刑而無慍色”,決心“隱忍茍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出獄后,司馬遷升為中書令,名義雖比太史令為高,但只是“埽除之隸”、“閨合之臣”,與宦者無異,因而更容易喚起他被損害、被污辱的記憶,他“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但他的著作事業卻從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記》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對自己不幸遭遇的憤怒和不平。到了太始四年(前93),司馬遷在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信中說:“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可見《史記》一書這時已基本完成了。從此以后,他的事跡就不可考,大概卒于武帝末年。他的一生大約與武帝相始終。 司馬遷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自覺地繼承孔子的事業,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但他并不承認儒家的獨尊地位,他還同時接受了各家特別是道家的影響。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義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別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班彪、班固父子指責司馬遷“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力而羞貧賤”,這正說明了司馬遷的思想比他的許多同時代人站得更高,而為一些封建正統文人所無法理解。我們今天正是從這些封建正統文人的指責中,看到了司馬遷進步思想的重要方面。 《史記》是我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除《秦本紀》外,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敘述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后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歷史。《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間,全面地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歷史發展,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今僅存《悲士不遇賦》一篇和有名的《報任安書》。《報任安書》表白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決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賦》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 史記摘錄: 五帝的傳說,幾千年來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心里,被當作賢君圣主的楷模歷代傳頌。“炎黃子孫”早已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親切稱呼,“人皆可以為堯舜”、“六億神州盡舜堯”,也早已成為鼓勵人們賢能為善的有力口號。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后誠實勤奮,成年以后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后代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征討他們。于是軒轅就習兵練武,去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兇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從軒轅。于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谷,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羆、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后打了幾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勝。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于是黃帝征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于擒獲并殺死了他。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后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過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xūn yù,薰玉)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設置軍營以自衛。黃帝所封官職都用云來命名,軍隊號稱云師。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諸侯國。這時,萬國安定,因此,自古以來,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數黃帝時最多。黃帝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于是觀測太陽的運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師)草推算歷法,預知節氣日辰。他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谷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歷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飽受辛勞,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財物。他做天子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黃,所以號稱黃帝。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后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仆,生下高陽,高陽有圣人的品德。黃帝死后,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顓頊帝。顓頊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凈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顓頊帝生的兒子叫窮蟬。顓頊死后,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帝嚳高辛,是黃帝的曾孫。高辛的父親叫極,極的父親叫玄囂,玄囂的父親就是黃帝。玄囂和極都沒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時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顓頊的侄子。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澤于眾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他順應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天下歸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產,儉節地使用;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嚳治民,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勛。娶訾(jū zī,居資)氏的女兒,生下摯。帝嚳死后,摯接替帝位。帝摯登位后,沒有干出什么政績,于是弟弟放勛登位。這就是帝堯。帝堯,就是放勛。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紅色的車子駕著白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績昭著,各方諸侯邦國都能和睦相處。帝堯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日月的出沒、星辰的位次,制定歷法,謹慎地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個地方叫?D(yáng,陽)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別步驟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晝與黑夜一樣長,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春之時。這時候,民眾分散勞作,鳥獸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別步驟安排夏季的農活兒,謹慎地干好。夏至日,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又稱大火)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夏之時。這時候,民眾就居高處,鳥獸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陽落下,有步驟地安排秋天的收獲。秋分日,黑夜與白晝一樣長,玄武七宿中的虛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秋之時。這時候,民眾移居平地,鳥獸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冬之時。這時候,民眾進屋取暖,鳥獸長滿細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堯真誠地告誡百官各守其職,各種事情都辦起來了。堯說:“誰可以繼承我的這個事業?”放齊說:“你的兒子丹朱通達事理。”堯說:“哼!丹朱么,他這個人愚頑、兇惡,不能用。”堯又問道:“那么還有誰可以?”驩兜說:“共工廣泛地聚集民眾,做出了業績,可以用。”堯說;“共工好講漂亮話,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騙上天,不能用。”堯又問:“唉,四岳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眾萬分愁苦,誰可以派去治理呢?”大家都說鯀可以。堯說:“鯀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能用。”四岳都說:“就任用他吧,試試不行,再把他撤掉。”堯因此聽從了四岳的建議,任用了鯀。鯀治水九年,也沒有取得成效。堯說:“唉!四岳: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說;“我們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堯說:“那就從所有同姓異姓遠近大臣及隱居者當中推舉吧。”大家都對堯說:“有一個單身漢流寓在民間,叫虞舜。”堯說:“對,我聽說過,他這個人怎么樣?”四岳回答說;“他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而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于走向邪惡。”堯說:“那我就試試他吧。”于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guī,規)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任司徒之職,謹慎地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都遵從不違。堯又讓他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變得有條不紊。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恭恭敬敬。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更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道德,把他叫來說道:“三年來,你做事周密,說了的話就能做到。現在你就登臨天子位吧。”舜推讓說自己的德行還不夠,不愿接受帝位。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的禪讓。文祖也就是堯的太祖。這時,堯年事已高,讓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于是通過觀測北斗星,來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是否有異常,接著舉行臨時儀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燒的儀式祭祀天地四時,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種玉制符信,選擇良月吉日,召見四岳和各州州牧,又頒發給他們。二月,舜去東方巡視,到泰山時,用燒柴的儀式祭祀東岳,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著,他就召見東方各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統一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修明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諸侯用五種圭壁、三種彩繒,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種動物,士用死雉作為朝見時的禮物,而五種圭璧,朝見典禮完畢以后仍還給諸侯。五月,到南方巡視;八月,到西方巡視;十一月,到北方巡視:都像起初到東方巡視時一樣。回來后,告祭祖廟和父廟,用一頭牛作祭品。以后每五年巡視一次,在其間的四年中,各諸侯國君按時來京師朝見。舜向諸侯們普遍地陳述治國之道,根據業績明白地進行考察,根據功勞賜給車馬衣服。舜開始把天下劃分為十二個州,疏浚河川。規定根據正常的刑罰來執法,用流放的方法寬減刺字、割鼻、斷足、閹割、殺頭五種刑罰,官府里治事用鞭子施刑,學府教育用戒尺懲罰,罰以黃金可用作贖罪。因災害而造成過失的,予以赦免;怙惡不悛、堅持為害的要施以刑罰。謹慎啊,謹慎啊,可要審慎使用刑罰啊!驩兜曾舉薦過共工,堯說“不行”,而驩兜還是試用他做工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四岳曾推舉鯀去治理洪水,堯說“不行”,而四岳硬說要試試看,試的結果是沒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為不適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這時舜巡視回來向堯帝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變北狄的風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三苗遷徙到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把鯀流放到羽山,以便改變東夷的風俗:懲辦了這四個罪人,天下人都悅服了。 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向上天推薦。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傷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堯了解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配傳給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試著讓給舜。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堯說:“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天下傳給了舜。堯逝世后,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諸侯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卻到舜這里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舜帝。 。。。。。。。。。。。。。。。。。。。。。。。 。
熱心網友
你還是自己看書吧!要不,上搜索引擎搜一下.
熱心網友
誰能把上古的歷史講給你聽,你一定要介紹給我啊,I服了U,居然問這種問題啊!
熱心網友
點擊這里
熱心網友
上"百度"或"gogle"搜尋就可以找到.
熱心網友
我們不是叫炎黃子孫嗎,那就說黃帝的事嘍,不過很多是傳說! 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于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另有傳說黃帝出生于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歷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后就懷孕、生下了黃帝。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后,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今日在陜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后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熱心網友
阪泉之戰 中華文明有史記載的最早的一次戰爭。黃帝,名軒轅。黃帝時期,神農氏統治著各部落,但神農氏日漸衰微,于是各部落之間爭戰不斷。以軒轅為首領的部落,在戰爭中逐漸強大起來。很多小的部落都歸附了軒轅。炎帝和蚩尤也是兩個很強大的部落的首領。炎帝和蚩尤成為黃帝最大的兩個對手。炎帝和蚩尤先發生沖突,炎帝聯合黃帝擊敗蚩尤。黃帝修整軍隊,經過充分的準備后在阪泉(一說在今河北涿鹿東南,一說在今北京延慶)和炎帝進行決戰。經過三次激烈的戰斗,最終黃帝戰勝了炎帝。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是相傳中國遠古時代,有熊氏黃帝與神農氏炎帝兩族聯合,同蚩尤九黎族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爭。 約四五千年前中國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傳說興起于今中國中西部的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黃帝族與炎帝族經過融合,沿著黃河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而興起于今冀魯豫交界地區的蚩尤九黎族,則由東向西發展。兩大部落聯盟為爭奪適于牧獵和淺耕的地帶,在涿鹿之野(即濁陸,今太行山與泰山之間古河、濟濁流充斥的廣闊原野)展開長期爭戰。蚩尤族勇猛兇悍,擅長戰斗,聯合巨人夸父部族與三苗部族,先驅逐炎帝,后又乘勢北進涿鹿(在今中國中部河北境),攻擊黃帝族。 傳說蚩尤率領所屬72氏族(或說81氏族),利用濃霧天氣圍困黃帝族。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等為圖騰的氏族,數戰不勝。后得到玄女族幫助,吹號角,擊夔鼓,乘蚩尤族迷惑、震懾之際,沖破迷霧重圍,擊敗蚩尤,終在中冀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將其擒殺,取得戰爭勝利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成為華夏族的共同祖先。大禹治水 上古時代水患嚴重,給民眾造成很大危害。堯選拔鯀領導治水,鯀治水九年無功。殺鯀于羽山選鯀子禹繼續領導治水。 禹通過疏導將洪水排到大海和長江。治水過程中,禹率先垂范,居外十三載,過家門而不入,身執耒鍤,櫛風沐雨,奔波勞累,終于率領民眾取得了治水事業的勝利。 洪水被治服以后,民眾紛紛從高山丘陵,返回到平原地區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開辟出許多良田和桑土,“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史記•夏本紀》)。禹命令益讓民眾在卑濕之地廣泛種植水稻,因地制宜發展農作。。
熱心網友
網絡是個很好的東西。幾乎無所不包。你可以充分利用它。上古的歷史還可以查閱有關的古籍資料,但是,很久遠的資料需要你有一定的古文知識。不然看不懂。應該比較大的圖書館就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