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最近發現患了膽結石,還好是離散的,但是一有炎癥就疼得受不了,這個和高血壓有關系嗎?還是純粹因為老年人免疫力太弱引起的?

熱心網友

體驗老年膽石膽囊炎我是一個70歲的老人,從事醫生職業已40余年,目前仍在醫療第一線為病人服務,28年前曾做過胃大部切除術。一年前常規體檢B超檢查發現有膽囊多發結石,慢性膽囊炎。但自己從未感到上腹疼痛,也非常注意避免油膩飲食,故存在僥幸心理,決定能拖則拖,暫不予處置,靜觀其變,定期復查。某日下午上班時突感上腹鈍痛,逐漸加重,呈持續性痛陣發性加劇,刀割樣難忍。晚7時急診B超示“膽囊腫大、囊壁毛...

熱心網友

體驗老年膽石膽囊炎我是一個70歲的老人,從事醫生職業已40余年,目前仍在醫療第一線為病人服務,28年前曾做過胃大部切除術。一年前常規體檢B超檢查發現有膽囊多發結石,慢性膽囊炎。但自己從未感到上腹疼痛,也非常注意避免油膩飲食,故存在僥幸心理,決定能拖則拖,暫不予處置,靜觀其變,定期復查。某日下午上班時突感上腹鈍痛,逐漸加重,呈持續性痛陣發性加劇,刀割樣難忍。晚7時急診B超示“膽囊腫大、囊壁毛糙、囊內多發結石、團塊狀嵌頓于膽囊頸部”,肝功能化驗轉氨酶顯著增高,胸片見右胸腔少量積液,血象及體溫在正常范圍,保守治療毫不見效,遂于當晚12時在全麻下做腹腔鏡膽囊摘除,術后恢復順利。  由于老人膽囊排空延緩,膽汁淤積、黏稠,若既往有胃切除手術史者,因迷走神經被切斷致使膽囊排空障礙及并發膽石的情況更為嚴重。老年膽石癥的發病率較高,是年輕人的5倍,70歲以上的膽石癥患者100%伴有細菌感染。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反應較遲鈍,臨床癥狀相對不典型;平素癥狀不明顯,急性發作時疼痛程度不一,體溫及血象可以不高;老年人由于腹肌較松弛,即使膽囊壞疽或穿孔也不一定表現明顯腹肌緊張,但另一方面又較易并發多臟器功能障礙。患者應了解老年膽石膽囊炎的發病特點,以免延誤診治。臨床上常碰到許多患膽石膽囊炎的老年人,成年累月大把大把地服用消炎利膽的中西藥,并反復要求B超復查,以期望有朝一日藥到病除。但服藥后療效并不明顯,令人失望。道理很簡單,這是因為有長期慢性炎癥的膽囊壁顯著肥厚,結締組織增生,血供較差,藥物難以發揮溶石及消炎作用,膽囊管的直徑正常只有0.2~0.3cm,管腔略呈螺紋狀彎曲,慢性炎癥時管腔處于半阻塞乃至完全阻塞狀態,膽汁排出尚有困難,更何況排石。故長期大量服藥既浪費財力又延誤病情,最多只能起到安慰劑的作用罷了。再者老年患者有很多人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內科疾患,若膽石膽囊炎嚴重發作,易伴發多臟器功能衰竭(MSOF)及急性胰腺炎,可能危及生命。再從防癌的觀點來考慮,由于老年人免疫力降低,對突變細胞的免疫監測作用減弱,故老年是癌癥的高發年齡段。老年膽石膽囊炎患者,其膽囊黏膜長期受機械及炎癥的雙重刺激,出現不典型增生,再加上膽汁中厭氧的梭狀芽孢桿菌可使膽酸發生核脫氫反應,而轉化為有致癌性的去氧膽酸和石膽酸,這些因素都增加了膽囊的惡變率。國外有人報道無癥狀的膽石患者5~20年后癌變率為30%~50%,膽囊癌早期癥狀不明顯,易漏診,而中、晚期則治療比較困難,預后較差。  鑒于上述情況,結合筆者自身“歷險”體驗,有理由認為,老年人有胃切除病史者若經常有右上腹痛,應高度懷疑有膽石癥可能,及時做B超檢查。不論既往有無上腹部疼痛史,已經確診為慢性膽石膽囊炎的患者,均宜在情況許可時盡早擇期手術為好。況且目前腹腔鏡技術已日趨成熟,病人痛苦小,術后恢復快。當然,具體病情還得由經治醫生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熱心網友

高血壓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你奶奶原來就是高血壓的話,膽結石疼痛就會使原來的血壓更高,需要控制高血壓和炎癥同時治療。如果原來的血壓是正常的,膽結石發作時血壓升高,為繼發性高血壓,只要結石不痛炎癥控制,血壓就會恢復到原來。

熱心網友

膽石癥、膽囊炎引起的疼痛,會使血壓應激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