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精度 電車上,兩老嫗對話。一個問:你孫女滿月了吧?一個道:沒呢,只有廿十七天。你外孫到時快慢周歲了呀!一個回:要到下個月三號呢!到時候請你來吃飯。不在意的,這話也就從耳邊滑過去了??墒?,仔細想想,卻是可以叫人感動的。嬰兒的生命,我們居然是以月月、天天來計算的。在人生最初的時光里,居然有人為你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的數!好像是一種習慣,但對于一個小小的生命,何嘗不是一種初涉人世的榮幸!人慢慢長大,生命的精度也隨之變得粗略。活到了中年,最容易把自己的生日忘卻,好像一歲一歲地數,也顯得不必,只過大生日吧。于是,生命的精度變成了五年、十年。有了下一代,看著他們長大成人,父輩終于要離去,然后是孩子們為他們一七、二七地數,好像只是一種習俗,然而,在離開人世的最初光陰里,有人一周一周低眷戀和紀念著,又何嘗不是人間一遭的安慰。人生長途中,每當我們收到一份生日祝福的時候,都要萬分地珍惜,它至少意味著你生命的精度,因為有人關心而未曾變得太粗疏。 這篇文章什么意思?我怎么沒讀懂。你們讀后有什么啟示和理解?能不能寫一小段話(250字左右)告訴我?謝謝了!
熱心網友
這是一篇很有哲理的小文章,它概括了大多數庸人的一生:起初父母都對自己抱很大希望,用“天”來作單位計算生命,這點照應了原文“生命的精度”很精。然后到了中年由于挫折,環境與自身素質等多方面原因,在困難面前低頭、屈服,導致了時光在不知覺中流逝,這點又照應了原文“生命的精度也隨之變得粗略”。最后終于得到安慰,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但此時年己老邁,這就是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有些局限,樓主可以嘗試著自己改動。同時這篇文章給我很大啟發,感謝樓主帶來這么好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