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蘇繡、湘繡、蜀繡、粵繡

熱心網友

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此外還有京繡、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等地方名繡。蘇繡:以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品的總稱,它是在顧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說到這里,不得不先要說說顧繡,因為它對中國東部近、現代的剌繡影響太大太深了。顧繡原指明代上海顧家的刺繡,顧氏家族的顧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著稱。他的孫子顧壽潛善畫,從師于董其昌。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工畫花卉,擅長刺繡,在顧家眾多的名手中堪稱代表,連董其昌看后驚嘆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經濟已較發達,由于顧家的刺繡名揚海內外,因此到了清代時,江南一帶的繡莊許多干脆掛起"顧繡"的字號,廣義的“顧繡”便由此而來。蘇繡正是在廣泛吸取顧繡的特點和長處后,逐漸從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為奇艷的鮮花。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繡的技藝上,蘇繡大多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繡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粵繡:廣東地區刺繡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于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繡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繡品。在藝術上,粵繡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繡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繡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繡,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繡,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臺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繡品,宜于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蜀繡 :亦稱“川繡”,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繡。蜀繡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繡已十分聞名,并把蜀繡與蜀錦并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繡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繡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后期,蜀繡在當地傳統刺繡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繡和蘇繡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繡之一。蜀繡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于齊整,色彩鮮麗。 湘繡: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長沙城里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繡莊”,不久又以湘繡之名壓倒了顧繡。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繡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繡”。湘繡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繡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晚清至民國年間,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時代,從列強侵略到軍閥割據,內憂外患,戰事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刺繡與其它民族工商業一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幾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后,刺繡與其它工商業一樣,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許多地方為了保持發揚當地的刺繡技藝特色,紛紛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撥出專門的經費扶持推動刺繡技藝的整理和研究。特別是對流失于民間的許多刺繡絕技加以系統開發和利用,使剌繡的針法內容大為豐富,繡品更為美麗,品類也更為繁多。特別是在“雙面繡”的基礎上,又發展創研出“雙面全異繡”,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兩面能繡出畫面、針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繡品,使世人連聲驚嘆:“堪稱世界絕技”。 。

熱心網友

蘇繡、湘繡、蜀繡、粵繡

熱心網友

四大名繡 刺繡是中國傳統的著名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刺繡工藝幾乎遍于全國,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廣繡)各具特色,被譽為中國的四大名繡,各類民間刺繡也別具特色。發展到今天的刺繡藝術品,工藝精細復雜。蘇繡具有圖案秀麗、色彩典雅、針法豐富、繡工精細的特色。 刺繡就其地域和工藝上來分主要有下面幾種。粵繡——又稱“廣繡”,包括潮州繡。它歷史悠久,國內以故宮藏品為最多,具有代表性,它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光彩奪目,針步均勻多變,紋理分明,多使用濃郁的七彩原色及光影變化,具有西方繪畫韻味。它大件為尺高屏風,小如荷包套,多作寫生花鳥,按照民間風俗習慣而富于裝飾味,長以鳳凰、松鶴、牡丹、猿、鹿、雞、鵝、孔雀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頗具特色。顧繡——指代表顧名世一家的刺繡技法和風格的刺繡工藝品。顧名世,明代嘉靖年間人士,住在上海“露香園”,又稱“露香園繡”,他的孫媳婦叫韓希孟,她善畫工繡,摹繡古今名畫尤為神妙,又被人稱為韓媛繡,她繡工精細,用針巧妙,顧氏后代,繼承此種繡法,并收徒傳藝,專門刺繡各種花鳥走獸畫幅、畫頁、手卷等陳設品。蘇繡——以蘇州為中心的刺繡工藝品的總稱,國內外早負盛名。清代以來,許多刺繡如粵繡、蜀繡、湘繡,無不受其影響。圖案取材廣泛,有花鳥、山水、人物、書法及各種傳統題材。針法多達四十余種,比較常見的有齊針、亂針、搶針、施針、接針、滾針、散套、虛實針等,變化無窮,各具特色,其技巧表現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蘇繡是以針為筆,針法精巧細膩、色彩暈染自如,似在織物上作畫。湘繡——湘繡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工藝品的總稱,是在湖南民間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光繡的精華而發展起來的刺繡工藝品,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強調寫實,質樸而優美,形象生動。特點是 絲細,后用皂莢仁溶液蒸煮,再裹起來揩拭,防止絨絲起毛,其光細勝眼于發絲,亦稱“羊毛細繡”,湘繡在配色上善于運用深淺灰及黑白色,加上適當的明暗對比,增強了質感和立體感,結構上虛實結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題,形成了湘繡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湘繡的傳統題材是以獅、虎、松鼠等,特別是以虎最為多見。 蜀繡——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刺繡工藝品之一,早在西漢時已有記載,它亦叫“川繡”,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技藝嚴謹精密,講究施針,針法所達百余種,常見的有滾針、摻針、鋪針、暈針、蓋針、戳針、沙針等等,針腳整齊、摻色輕柔、虛實合度、變化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繡制一般為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等。發繡——用人發繡成的工藝品,又叫“墨繡”,黑白發之間,不僅有偏黃、褐和灰、白的色彩差別,還有深淺濃淡的不同層次變化,發繡用人發,求 長補短,三尺以上屬上品,偶遇奇異色發,五六寸亦如獲至寶,人發需經堿水去污,清水漂洗等技術處理,使之成光澤及軟化要求,除嘴唇涂紅和印章染色外,一般都用天然發色。中國的發繡,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時期已有發繡這一工藝,它吸收國畫技法及絲繡經驗,在滾、纏、接多中手法運用中,充分把握多層次的“暈色”技巧,顯示出“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墨畫韻味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