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傳了論文的朋友來拿分,每篇100

熱心網友

你已經給了我100分了。謝謝夸我的人,我其實和樓主也算有緣,只是幫朋友一下而已。有什么需要,可以說,能幫的一定盡力。

熱心網友

那分不要了,雖然它并不是我傳的,不過我想傳論文的人應該比較慷慨。

熱心網友

樓上的論文題目和我的畢業論文相似。我的是《我國東中西部的經濟差異分析》

熱心網友

西部地區外商投資環境與投資促進2001-09-03  一、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外商投資環境與投資績效的比較  一般認為,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水平低主要是投資環境不如東部,從總體上,這也許是一個正確的認識。但是,投資環境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它由各種具體因素構成,從每一個具體因素講,中西部地區并不見得都處于劣勢。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東、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平均得分分別為1 098、-0 407和-1 009,差距甚大。在得分排名前十位中,除四川屬于西部地區,湖北屬于中部地區外,其余均為東部地區。在得分排名后十位中,除海南屬東部地區,江西、內蒙古屬中部地區外,其余全部為西部地區。以上順序基本上反映了東、中、西部地區現實的外商投資環境狀況。如1984年,東部地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及其他投資占全國各地區的96.73%,其中,廣東省占73.42%,而中、西部地區僅分別占1.19%和2.08%。自80年代中期以來,盡管東部地區外商投資比重有所下降,中部地區的比重略有提高,但總體看,西部地區外商投資比重卻在逐步下降。從1987年到1999年,西部地區外商投資所占的比重由6.81%下降到2.75%,幾乎減少了4個多百分點。在1983-1990年,外商投資比重超過3%的共有7個省市,包括廣東(含海南)、北京、上海、福建、遼寧、山東、江蘇。這7個省市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及其他投資,合計占全國各地區的83.76%。到1991-1999年,外商投資比重超過3%的共有9個省市,包括廣東(含海南)、江蘇、福建、上海、山東、遼寧、天津、北京、浙江。這9個地區吸收的外商投資合計占全國的83.69%。在整個1983-1999年,這9個地區吸收外商投資合計占全國的83.89%。由此可見,從兩個階段比較看,盡管這期間外商投資分布有所擴散,但80年代以來高度集中在沿海少數省市的格局至今并沒有得到改變。  在1994-1999年,我國各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及其他投資年均增長30.63%,其中,東部地區為30.19%,中部地區為49.91%,西部地區為24.48%。如果以全國各地區平均增長率為1,那么,東部地區的相對增長率為0.99,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1.60和0.80。這說明,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商投資增長大體呈現出東中、中高、西低的格局。  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差異。我國的外商投資高度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各地區之間人均利用外資水平相差十分懸殊。1999年,東部地區人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及其他投資71.4元,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僅分別只有8.62元和3.96元,東部地區是中部地區的8.3倍,是西部地區的18倍。相比較而言,三大地帶間人均利用外資水平差距要遠高于其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1999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人均GDP分別是10102元、5459元和4172元,東部地區是中部地區的1.85倍、西部地區的2.42倍。上述數據已經表明了西部地區與東部甚至中部地區投資環境的差異,從總體上講,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無論在政策環境、市場制度、資金配套等軟環境方面還是在交通運輸、通訊設備等硬環境方面確實有著較大的差別,其總體投資環境不如東部地區,但這并不意味著西部地區在吸引外商投資方面絲毫沒有吸引力;相反,西部地區的一些產業、部門和項目與東部地區相比不僅有相對比較優勢,甚至有絕對比較優勢。  二、尋求外商投資企業在西部地區的均衡點  對外商直接投資行為進行研究形成了眾多的理論派別,如"壟斷優勢論"、"產品周期論"、"邊際產業擴張論" 、"市場內部化"理論、"國際生產折衷論"、"兩缺口模型"理論,它們都分別從一些方面說明了外商投資的目標,但是,所有這一切目標都是中間目標,外商投資的最終目標仍然是利潤。區別只在于有些企業是追求短期利潤,有些企業則是謀求長遠利益。因此,只有那些能夠使投資得到回報的地區才是外商的選擇對象,回報率越高,對外國投資者來說則越理想。與外商投資追求利潤的單純目標相比較,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吸引外商投資的目標卻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  一般認為,利用外資的主要目標是彌補國內資金的不足,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出口,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這些目標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應該有所區別,而目標的不同必然會體現在政策的制定上。中央政府制定的指導外商投資產業政策更多強調和鼓勵的是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資源開發、農業、旅游業,以及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地方政府在吸引外商投資上目標并不盡相同,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除基礎設施、資源開發、農業及其加工業等外,各地區都制定了本地區吸引外商投資的產業政策和優先行業。  從各地的普遍經驗看,地方政府在選擇鼓勵外商投資行業基本上依照以下三個標準進行:一是當地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的,如基礎設施、能源開發;二是本地區有相當的基礎但需要進一步實行技術改造的,如傳統產業改造;三是對地區經濟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的,如自然資源開發、農業開發等。應該講,作為地方政府,就其目標和產業選擇的方向來說本身是完全正確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我之所求"與"人之所欲"是否一致?政府的目標與外商投資的目標能否趨同?外商投資希望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中西部地區政府也有權力按照自己的目標選擇鼓勵、限制甚至禁止外商投資的產業。然而,如果兩者之間的目標不一致,那么雙方的愿望都不可能實現。因此,如何確定既能滿足雙方需要又能使雙方互利的投資領域便至關重要。顯然,政府更希望外資進入其產業投資政策中鼓勵進入的領域,其中的一些雙方可能都會有興趣,而基礎設施建設和自然資源開發,雖然政府熱情甚高,但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對外國投資者尚不具備強大的吸引力。  我們認為,發揮比較優勢是外商投資與西部地區之間的均衡點。對于雙方都愿意和有興趣合作的項目毫無疑問是西部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行業,而另外一些西部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行業,外商之所以并不感興趣,關鍵在于各種內在和外在的原因使其比較優勢不能發揮。如電力、通訊、鋼鐵等行業是政府確定的"重點"領域,并且通過行政手段干預,如信貸控制、原料供給、價格指導等引導投資,但正是其過分的計劃化,使外國投資者更愿意參與那些客戶眾多、無價格控制,更多依靠市場調節的項目。其實,政府的作用應該放在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本地區原本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比較優勢,使一些產業和項目的靜態比較優勢轉變為動態比較優勢,從而使自身的目標與外商的目標更加趨同。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將會逐步得到改善,外商在西部地區的投資規模將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西部外商投資在全國所占的比重也將會有較大提高。但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跨世紀的長期發展戰略,西部投資環境的改善也需要一個過程。  三、投資促進:西部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手段  國內外經驗表明,良好的投資環境只是吸引外商投資的基礎,成功的投資促進則是提高外商投資數量和質量的重要條件。有人這樣評價,中國吸引外商投資70%靠投資環境改善,30%靠投資促進手段。投資促進是指根據一個國家的政策、資源、投資需求、市場條件等因素,所采取的吸引外資的各種手段的有機結合,主要包括旨在樹立地區投資形象的宣傳手段,用來產生投資項目和投資交易的推動手段,保證現存投資項目運行和擴大新投資的服務手段。投資促進的根本在于根據地區經濟比較優勢和外國投資者的需要通過多種手段減少外商投資的成本和風險,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平衡各種促進手段,因地制宜有所側重。我們認為,對西部地區而言,加強投資促進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  1.擴大對外國投資者的宣傳,使其對本地區的投資環境有更多的了解。宣傳是擴大對外交流的重要手段,當外國投資者對本地區的資源條件、政策法規、市場潛力等不太了解時,當外國投資者對一個地區的認識與真實情況有出入時,自我宣傳的必要性則更大。另外,要把本地區的優勢和劣勢明確區別,向外國投資者多介紹本地區的優勢所在,以揚長避短。  2.對外商投資的產業和股權比重限制可適當放寬。在吸引外資的領域中,一些產業的準入限制和股權限制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這些領域大多正是西部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由于對外商介入或股權的限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項目達不到理想規模,外商投資企業普遍采用較為落后的技術甚至放棄投資。從有利于地區經濟平衡發展的的角度講,西部地區除一方面爭取得到中央政府在有關政策方面給予更多靈活性的同時,可在其它產業、部門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以使外商投資能夠得到一種平衡和補償。  3.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招商引資效率。西部地區在辦理外商投資的程序上雖然有很大進步,但仍然過于繁雜,效率低下。另外,由于有關政策和規定不很明確,各部門和審批機關的解釋相差甚大,使得整個投資審批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事實上,實際使用資金與協議外資金額之比相當低,正是因為外商投資審批過程的復雜化、低效化和模糊性造成的。另外,在審批過程中采用更標準的程序,減少和消除向外商征收的不合理費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

熱心網友

只要不違法不損害他人的東西,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