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diào)魏}的起源,及宗譜。

熱心網(wǎng)友

魏姓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名公子高,于西周初年受封于畢邑,位至公爵,世稱畢公高。其裔孫畢萬,春秋時仕晉,官至大夫。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封畢萬于魏(今山西芮城東北),稱魏大夫。晉獻公死后,畢萬家族勢力強大,其子孫以封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53年,畢萬商孫魏桓子駒與韓康子、趙襄子聯(lián)合攻滅知伯,三分其地,桓子之孫都(一說名斯)正式建立魏國,稱魏義侯,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魏國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以其地為郡縣。、亡國后的魏國國民,為紀念故國,以國為姓氏,”又形成一批魏姓居民,從而擴允了原以邑為氏的魏姓人口。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nèi)發(fā)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戰(zhàn)國時魏公子無忌子孫蕃盛,知名度高,因此,姓氏古籍及魏氏族譜大都以無忌為魏氏承上啟下的人物。無忌是魏昭王子、魏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今河南寧陵),號信陵君,為“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史書稱他。“仁而下士”,致有食客三千。他曾設(shè)法竊得兵符,擊殺將軍晉鄙,奪取兵權(quán),救趙勝秦,后為上將軍,聯(lián)合五國擊退秦國進攻。魏無忌之孫魏無知的5世孫魏歆,西漢時任巨鹿(今屬河北)太守,因家于巨鹿,后發(fā)展成為大族。魏歆5世孫魏慶,漢封北海公,其孫魏沈有二子:長子魏儔為東祖,次子魏植為西祖。魏無知還有兩個玄孫:一個叫魏諶,任漢清河(郡治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南)太守,在當?shù)匕布遥灰粋€叫魏漢,任任城(今山東微山縣西北)太守,安家于任城,后發(fā)展成為大族。此外,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曾“徒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韓氏內(nèi)部分人遷至今陜西省境。東漢時,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如魏諷為沛(今江蘇沛縣)人,煉丹術(shù)家魏伯陽為會稽上虞(今同浙江)人。東漢末,義陽(今河南桐柏東)人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今四川省),以勇猛聞名,在蜀漢數(shù)有功,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將佐有軍謀祭酒魏有人、府兵隊正魏人溥,后均在福建安家。 唐代,魏姓有魏徵、魏玄同、魏元忠、魏知古、魏暮、魏扶等6人先后任宰相。其中,魏徵是一位很有見地的政治家,以犯顏敢諫知名,前后陳諫200余事,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名言,死后,唐太宗嘆曰:“朕亡一鑒矣”據(jù)《魏氏族譜》載,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徒居江西南昌,歷15世,有一支自江西移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又歷 11世,有魏才祿,生4子:長子魏元,于1311年移居廣東長樂(今五華);二手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孫邦政又移居廣東龍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墳;四子魏貞,有一子移居廣東揭陽,還有一子居海豐。魏元的裔孫魏應浩,魏特敬于清朝乾隆年間遷至臺灣新竹縣;裔孫魏鼎高于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去美國,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孫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開錫礦致富,曾任馬來西亞立法議員、致公黨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