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帶給我___"為話提的素材.

熱心網友

文學帶給我我呆在一個小地方,在讀大學和大學畢業以后都曾投身轟轟烈烈的中國民間詩歌運動。后來深感作一個詩人的悲哀——中國的民間詩人,太自戀了也太虛妄了,多數詩人在青春時代對于詩歌藝術的迷戀與癡心追求,到后來越來越走進了一個追逐虛名、自我欣賞的怪圈。我后來停止了詩歌寫作,轉而進入了小說作家的行列,小說這種形式使我稍微感覺到了我是在做什么——你作為一個作家,總是要別人讀的,如果你不能給讀者帶來閱讀的快感,那么你的作品又算什么?在我看來,寫小說可以使我擺脫做民間詩人的那種虛妄和自戀。我上網是想體會一下網絡這種形式會給我自己帶來些什么。隨著網絡的普及,傳統媒體不再對網絡抱著謹慎小心的心態,而是越來越關注它了。網絡文學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我想它大概就是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表的文學作品,雖然以前人們對網絡文學的概念似乎它就是就網絡故事的,但現在的網絡文學似乎突破了這個概念,而變成了在網絡這種媒體上發表的文學作品了。在幾個月里,我讀遍了所有大的網站的文學版面和論壇,并且也嘗試著在電子刊物和論壇上發表了一些作品。可是,網絡文學帶給我的,終究不是一片美好的天地,相反,它使我越來越感覺到一種悲哀。這種悲哀不由使我想起了中國民間詩壇的悲哀,在我看來,依然是自戀和虛妄——一、創作的悲哀。網絡文學站點和網絡文學刊物很多,由于網上發表的不加挑選和沒有限制,就像一個文學愛好者最初的時候,當一個作者參與網絡文學的創作和發表,他有著十足的熱情。他被一種唐吉訶德式的激情催動著寫作、發表、寫作。最初參與的網絡發表的作者肯定都有一種要創作出好作品,在這“另一個界面里”成為大師,這種一舉成名的偉大夢想支撐著他的創作熱情。可是越來越快速的發表和消亡就像一列無法停止的火車,慢慢地把他拉入了慣性的旅程。因為你得引起注意,所以你得像一個玩泥巴的小孩,為了得到大人的認可,不斷地寫作不斷地發表,以保持讀者對于你名字的熟悉感。一個網刊或者網站,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作品,你一個人的作品不過是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因為如此,網絡文學創作者越來越陷入一種自我欺騙的怪圈,寫作的速度越來越快。快速的產生,快速的消亡,使作者越來越不注意自己作品的質量,創作也就變成了一種慣性的操作,機械的打字和快速的瀏覽消磨了創作的活力和激情,因此作品質量越來越低劣是在所難免的。很多文學網站上,同一個作者每天發表七、八篇作品的情況是很常見的現象,我們不由感慨:他們真名副其實的高產作家啊!這樣的創作,甚至連自娛也算不上,又哪里有創造性可言?網絡的成名夢想,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虛妄的理想而已。二、發表的悲哀。網絡是一片自由的土地。正如許多人津津樂道的那樣:網絡比起傳統媒體來說,其優勢在于它不像傳統媒體那樣,一篇稿子的命運不再取決于編輯的眼光,這樣作者有了充分的自由。但是論者并沒有看到,傳統媒體中,雖然編輯的剔選是嚴酷的甚至也許是偏執的,但它起碼保持了我們拿到一本書刊的時候不至于無所適從。并且傳統文學媒體的編輯,多數還是有比較高的閱讀欣賞眼光的,而網絡文學刊物的編輯呢?恕我直言,論其專業程度和欣賞水準,實在難以與傳統媒體的編輯相比的,他們在屏幕上匆匆閃過的大量字符中發現精品?這似乎不太可能,他們也許會依賴于作品的點擊術來決定?——可是,瀏覽者盲目而又隨機的“點擊”能說明多少問題呢?網絡發表實在是太虛妄了,它幾乎無法和中學生辦的文學社團相比,因為在那里,編一本社團刊物,起碼還有一個“挑選”的過程;而網絡文學,就只能把一攤亂七八糟的東西按時間先后擺放在那兒而已。在匆匆寫作和匆匆的發表中,文學成了一種十足的自娛。這是為什么讀者并不能從網絡上欣賞到好的原創作品的原因。“提籃叫賣”成為越來越多的網上發表的作者的自嘲之語,這四個字中表現出的悲哀一聽便知。在這個“跳蚤市場”上,有多少人脫穎而出呢?大多數人只能越來越陷入一種自戀與虛妄的怪圈而已。發表與不發表又有什么區別呢?其實對于這種發表形式,連網絡自己(網站主辦者、網絡文學刊物編輯等)骨子里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要不,為什么著名的文學網站“榕樹下”要在自己的首頁很顯眼地注明“本站已轉交作者稿費……元”呢?它甚至還為被傳統媒體轉載的作品和作者名字編了一個專欄,叫“金榜題名”——一看這四個字,你大概就知道網絡文學刊物和傳統文學刊物有多大的區別了。這樣的發表算什么?難道不是自戀嗎?三、閱讀的悲哀。我想多數參與網絡文學創作的作者都有一個美好的初衷,這也應該是網絡文學刊物的主辦者們的初衷:那就是要讓優秀的作品得到讀者的認可,而不是像傳統媒體那樣,優秀作品有可能在編輯部的“初審”時就被刷了下來。可是實際上,網絡文學刊物的讀者真就那么值得信賴么?屏幕上的閱讀是匆忙的,“快餐式”的,讀者讀過一遍之后很少再返回去讀,至于下載閱讀的可能就更少——畢竟,上網的人數、上網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網絡發表的作品能得到關注的機會實際上并不比傳統媒體多。網絡的閱讀的隨機性也決定網上作品的命短。在“榕樹下”那樣的網站上,每天有好幾百篇新作品,誰能在一兩個小時里讀完?誰能保證有幾個人認真、投入地閱讀幾篇作品?隨機性成為主導閱讀的主要的因素,讀者如何能看到好作品?即便隨機地讀了一篇作品,那匆匆忙忙的閱讀又怎能保證閱讀的質量?依我看來,網上的作品帶給讀者的閱讀快感更少。你也許要說,網刊和精華版里可能會找到好作品。可是,這就取決于網刊和版面的編輯了,他們是如何從數以千計的作品里找到優秀作品的?他們的挑選水準就比傳統文學媒體的編輯高明么?實在不敢相信。閱讀既然不能得到保證,那么那個希望優秀的作品能被讀者接受的美好初衷就成為虛妄了。四、點擊的悲哀。科技時代人們最迷信的就是數字統計了。網絡文學最注重的一個統計數字就是點擊數了。無論是論壇的帖子還是網刊網站上的原創作品,都有一個點擊統計數目。肯定,創作者也都十分關注這個數字。可是這個數字對于一篇文學作品來說,到底有多少科學性呢?點擊的權利在讀者手上。瀏覽網頁,鼠標的移動決定了這個數字。可是鼠標是如何被操縱的呢?決定讀者是否點擊的因素是什么呢?不用說,隨機性是主導因素。鼠標是如何隨機點擊的?讀者為什么要點擊這個作品?決定的因素不過有這樣一些——網站的推薦、作品的題目、作者的名字等。網站的推薦得依靠網絡編輯的判斷——網絡編輯的判斷水平、欣賞水平有多高?他們是不是就比傳統文學刊物的編輯水準高?這個問題已經說過了。作品的題目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這使得許多作者在作品標題上苦心孤詣,只求一鳴驚人。可惜,你的題目贏得了點擊數,就能說明你的作品好嗎?而事實是,多數網絡文學作品就是依靠這去提高點擊數的,那么這個點擊數能說明什么呢?作者的名字也是決定讀者是否點擊的一個因素。所以許多作者為求驚人,往往起些奇怪的筆名,在我看來,沒有哪個時代的作家比我們的網絡文學作者更注重自己的名字了。為了求得別人的認同,這些名字本身包含了投機和媚俗——來自于武俠小說、來自于影視作品,由于其源頭的大眾化,這些名字才能得到認可。但是名字能決定作品的好壞么?這樣看來,點擊數成了虛偽的科學、十足的謊言。作者的知名度還來源于網絡的炒作,炒作的危害我們已經多次領略過了,可是我們不得不在網上再次遭遇這種欺人之舉。除了網站的炒作,作者自己也常常變著法子炒作——有些作者,到處匿名發帖子,吹噓自己的作品,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程度。我在一個網站的BBS 上做版主,這個版面是個外國文學版面,可是居然有一個作者一日三次在上面發帖子,我刪除了無數次,也沒能打擊他的積極性。他居然在外國文學版面吹捧一個剛剛還是中學生的“知名作家”(也許就是他自己),你說怎么辦?發這種“文不對題”的帖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高自己的名字和作品的“知名度”,真是可悲——這樣的“知名度”贏來的“點擊數”又有幾分科學性?五、批評的悲哀。網絡文學的質量判斷還有一個標準,可能就是評論和回復。我所知道的,大多數的網絡文學網站和刊物都很注重讀者的評價和回復。就像傳統媒體發表的作品一樣,讀者的反應是對作品最好的肯定。傳統媒體發表作品,讀者和批評家的反應說明了作品的質量影響度。可是網絡文學的批評和回復呢?能體現作品的好壞嗎?大多數網站是相信這里面的科學性的。其實批評和回復也是隨機的。實際的情況是,很多作品得到的評價并不能說明作品。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作者請自己的朋友回帖子、寫評論的情況非常多。而在網上,很多得到回帖和評論的作品并不是質量高或者引起了讀者的反響,相反,多數回帖是因為對于這個作品有話說。讀者的話語權取決于作品是否留給了他們說話的機會。打個比方,你在網上發表一部貨真價實的作品,肯定不比發表一個人人能回答的提問得到的回帖多。這樣,回帖和評論其實并不能說明什么。由于閱讀的隨機、作品的繁雜,批評家很少去關注網上的作品——可以理解,如果網站聘請一個批評家來主持,依照批評家的治學態度,要去閱讀研究那么多的作品,這該是多大的工作量。因此網絡文學就只能自生自滅而已,網絡發表并不能造就一個優秀好作家,就因為缺少培育他的土壤。曾經以為網絡文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光榮和夢想,看來這注定只是一個被驗證了的虛妄。體會到這些悲哀,你就不能不感慨:網絡,能帶給文學什么呢?。

熱心網友

到 去看。那里要多少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