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經濟一詞的主要含義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經濟的含義其實就是“成本”的含義,一位著名得經濟學家曾說:學經濟學其實很簡單,只要記住“成本”兩個字就可以了。
熱心網友
「經濟」一詞在中文里原意為「經世濟民」或有關「經世」的才能,它包含儒學特殊的經濟觀,就是將道德規范的約束視作社會組織原則。中國近代之所以用「經濟」一詞來指涉economy,與儒學將經濟關系隸屬于道德秩序這一傳統思維模式密切相關。新文化運動前期(1915~1919),中國知識分子接受了西方自由主義社會組織原則,即社會由獨立自主的個人通過契約組成。在這種社會組織原則中,經濟秩序與道德秩序的關系不那么密切。正是在這一時期,「經濟」一詞與道德脫離關系,獲得了今天中文「經濟」一詞的含義。但當時中國正面臨引進西方代議政治的失敗以及現代經濟快速發展引發的社會普遍的生計危機。這使得很多知識分子放棄自由主義社會組織原則,把社會看作由獨立個人根據新道德規范組成;這是五四知識分子接受馬列主義的思想史內部原因。在西方近現代政治文化傳入中國過程中,有兩個例子最能反映文化對翻譯的巨大影響。一個例子是將science譯為「格致」,另一個則是將economy譯為「經濟」。「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簡稱,用于指涉science,明確表示將西方意義下的認知納入儒學修身八條目的軌道。「經濟」一詞的中文本意是經世之才干或經世濟民,是儒生常用詞匯,用它來指涉economy,同樣刻劃了把西方研究生計的經濟學科如何道德化,成為儒學經世致用實踐的一部分。然而,十分有趣的是,這兩種譯法在中國近代的命運完全不同。一九○一年清廷的新政掀起了中國社會第一次現代化高潮,在大規模引進西方制度前提下,很多重要的西方價值和觀念開始與儒家道德劃清界線,如「個人」、「權利」、「社會」、「公理」等詞的普遍使用。正是在這一時期,知識分子不再使用「格致」而改用「科學」來指稱science。但是,「經濟」這個詞用法的變遷過程,卻恰恰與「格致」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