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十月份要考試《古代漢語》請問怎樣復習效果才會更好?
熱心網友
(一) 牢牢抓住八條: (1)"四到"法 眼到──繁體字,一筆一畫看仔細;只看到一個大概的輪廓不行,如:"壽(?郟?、"剛才(纔)"的"才"的繁體。有注解,逐條看。"不求甚解",至少學語言課不行。 口到──寓記憶于吟哦,培養"語感"。西諺:"與其記在心間,不如記在唇邊。"運動記憶不易忘。 心到──用心記,記特殊音義,記特殊句型等等。多思。"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論語·為政》)。"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史記·五帝本紀》)這八個字是古今多少學問家成功的共同秘訣。 手到──記筆記,并及時地加以整理;做卡片,定期分類,努力探索事物的內在規律;有生字,要勤翻工具書。 (2)以文選為中心 "語言就包含在言語作品中。"我們要精熟上百篇周秦漢的源頭范文,做到能正確誦讀、解釋、翻譯;要熟悉到隨便舉出其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立刻就能記起是哪一篇里的。首先練好這一項基本功,然后再談"深造"二字。 (3)以詞匯為重點 語音、詞匯、語法這三要素中,詞匯的變化最快,須特別注意。對于古今詞義不同的詞,尤其是那些"微殊"的,要細心辨析,留心記住。讀古書誤解往往在這些詞上頭。如"信"、"書"(《世說新語·雅量》"謝公與人圍棋")……一年中,我們要扎實地掌握 600個左右常用詞;對這些常用詞的常用義項,要相當熟悉。我們結合文選講解一些,大量的還要靠大家課外自己看教材,研究、歸納。 (4)以常規語法為次重點 這就是說,對于文選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古漢語語法現象,也要給予相當的重視。關于語法體系,先學通一家,再博采眾家之長;不要一上來就搞一個大雜燴。 (5)逐步掌握通論 要以歷史主義的觀點,用對比研究的方法,從個別認識一般,把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掌握古漢語的一般規律。說得具體些,就是對于古今漢語在詞匯形式、詞義內容、詞性活用、虛詞用法、語法結構等方面的異同,都要有較為全面的認識。這樣,閱讀古書時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6)認真做好口頭的、筆頭的各種練習 口頭的練習有朗讀、背誦等,筆頭的練習有做讀書筆記、注音、釋義、翻譯、語言要點分析、名詞解釋、古文賞析、小論文等。 (7)要培養自己濃厚的興趣 有興趣才會自覺地預習和溫習,有興趣才會鉆得進,也才會有創見。人,大概只有吃糖果的興趣是不用怎么培養就有的,其他的興趣則一般都要經過強化培養的。地質隊員翻山越嶺采標本,對冷冰冰的石頭有那么濃厚的興趣,是因為他們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如果我們想到只要闖過了文字關就能為人民掌握更多的知識,學習古代漢語的干勁自然就大了。"文字關"也是一種"關",紅軍長征過婁山關是靠浴血奮戰打下來的;老子出關也是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的。過關總要付出代價。但我們付出的是辛苦,收獲的卻是成功的喜悅。待到我們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闖過了文字關,從而在古代文獻閱讀和研究的領域里可以自由地馳騁,不斷領略到古典藝術的勝境,并自己放出眼光進行美學的分析,或作古代語言的研究,或在創作中成功地繼承了某種藝術形式時,那將是多么快樂的事情呵! (8)四字訣: 勤──勤勉,見縫插針,不怕辛勞,孜孜以求。 謹──嚴謹,一絲不茍,多聞闕疑,認真繼承。 精──精通,熟讀精思,精益求精,升堂入室。 進──前進,深造有得,勇于創新,追求完美。 (二)掌握一串鑰匙: 拎出文言文的十幾個學習要點,作為打開文言寶庫大門的一串鑰匙。它們是: 1。 通假字 本有其字,若古人臨文時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它,那么這個用來暫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趙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2。 古今字 在某個意義上先后產生的兩種字形,先出現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如: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回來。這個意義后來寫作"返"。 3。 異體字 一個字的正體之外的寫法。如:?媯?淚";?澹?訴"。 4。 破讀字 因詞性改變或意義轉變而引起讀音改變的字。如:好學、王天下、衣褐等。 5。 詞類活用 在上下文中甲類詞臨時用如乙類詞。如:糞土當年萬戶侯。糞土,名詞用如意動。 6。 詞序 前賓語、動量表示法等。如:吾誰欺? 未之有也。 [三]思而后行。 7。 雙賓語 (1)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如:語之故; (2)動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如:問之客。 8。 非支式 即非支配關系的動賓結構式,其形式的賓語,實質是補語。如:而誓〈之〉曰:"……"誓之,向她發誓。 9。 被動式 "于"字式、"為"字式、"見"字式、"被"字式等。 10。實詞、詞組 聯綿字、偏義復詞… 11。虛詞 如之、其、者、所、以、于、而、則、焉、乃等。 12。省略 承上省或探下省主語、賓語、動詞、介詞等。 13。 修辭 如比喻、比擬(擬人或擬物)、夸張、對偶、排比、用典、反語、反詰、設問、借代、反復、層遞、互文等。 14。 文體 如散文中的史傳文(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雜史)、雜記文(游記體、筆記體……)、說理文(語錄體、史論體、寓言體……)、應用文(書信體……)等;韻文中的風體詩(詩經),騷體詩(楚辭),漢魏六朝古詩(樂府、歌行),古體詩(古風)中的七古、五古、古絕,近體詩(格律詩)中的七律、五律、排律、律絕,詞,曲等;駢文(駢賦、連珠、對聯)等。 15。 特色與表現手法 如對比、烘托、鋪墊、暗示、象征、白描、夾敘夾議、托物言志等。 16。 同源字 具有一個共同的概念義而讀音又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字或幾個字。如: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闕,與"缺"同源。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真正掌握了這串鑰匙,也就掌握了研讀文言文的主動權。學生依照新編《古代漢語》教材的示范,在解剖了數十篇文選的語言要點之后,就能實實在在地把握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從而順利地闖過文字理解關。
熱心網友
買本《古文觀止》和《常用古漢語字典》買本資料書,搞定!